双掌的手指上有明显的印痕,深的地方已经磨出了血印子,浅的地方也凹陷进去没能及时回弹。
    说明当时承受了很大的重量,并且持续了很长时间。
    “你不是去兑换契票,为何还受伤了?”
    唐清柔连忙从怀里拿出帕子,一脸心疼地想要包扎。
    “不用包,这些伤口晾一晾好处更快。”
    秦小满轻描淡写的说着。
    “我们去的路上,在董家别院外,遇到了一群强盗和董家的小厮。”
    他没有说明当时与强盗和董家小厮之间发生了何事。
    唐姑娘毕竟是朝廷官员,不能让她难做。
    不过,通过手上的伤痕应该明白,他当时动了手。
    “董家竟然敢杀人越货?!”
    唐清柔先是一惊,接着将他从上到下打量了一遍,关切地询问。
    “你可有哪里受伤?”
    “没,有唐叔在我最多就是打打下手。”
    手上的印子,还是由于许久未使用兵器,再加身娇肉嫩没老茧挡着造成的。
    看上去很吓人,实际上放着不管,过几天结成茧,下次就没印子了。
    唐清柔闻言松了口气。
    “手受伤了不早说,想吃什么我给你烤,正好我也没吃。”
    唐清柔将他面前烤架上的肉串全部拿走,放到她面前的烤架上。
    “……”
    秦小满没想到她反应如此平淡,不由得怀疑,是自己使用的苦肉计被看穿了吗?
    要是唐姑娘这里打探不出来,只有请章夫人帮忙。
    可一来一去传递书信都要花不少时间……
    “秦公子,你刚才的问题,我暂时无法回答你,我只能说,董家确实有问题,想要掩饰着什么。”
    唐清柔给烤串翻了个面,见熟透了,又拿起手帕,将竹签底端包了起来,递给秦小满。
    秦小满正思考着她话中话,见状也是哭笑不得。
    吃个东西还这么小心,他在唐姑娘眼里是有多么娇弱?
    对于唐姑娘的好意,他也只能接过。
    “既然想要掩饰,必定是做足了功夫,不会让人轻易查出来。”
    董继泽既然有闲心在比试上针对他,证明董家在这方面做足了功课。
    “秦公子说得不错,他们确实藏得很深,没有让人抓住关键证据。”
    唐清柔又抓了一把肉串放到烤架上,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后,往烤串上涂着酱料。
    秦小满心领神会,知道这是给他一个思考的空间。
    不能回答官府不让透露的问题……
    没有抓住关键证据……
    “唐姑娘,董家如今最重视的商行是哪个行当?”
    秦小满问完急忙给自己找补。
    “我不是想问你查的案子,我只是想向唐大人请教一下剑南道商行的发展情况,我也好拓宽秦家的发展方向。”
    天子让唐姑娘彻查董家商行账目往来等事。
    但唐姑娘的本职工作,是管辖商行交易的诸市署。
    他是以商户的身份,询问唐姑娘本职内的工作。
    “董家诸行原本全部关门歇业,但如今,涉及到某个商行的事,全部特令特办,予以放行。”
    唐清柔说完,伸出一根手指。
    一指?
    衣!
    秦小满瞬间了然。
    “董家制衣行确实算得上大乾制衣行里数一数二的存在,借助剑南道盛产织布用的麻料,能够与江南织造比肩。”
    “可董家制衣行最大的订单,还是当数军中兵服。”
    正因为如此,董家制衣行才会免除查封。
    在来的路上遇到举族迁往荣州找活路的那些原董家制衣行人们,言语间便透露出,董家制衣以次充好的事。
    原以为董家只是想利用承制军服一事,破除查封的困局,谋一条生路而已。
    如今看来,竟是为了躲避追查?
    可寻常衣饰以次充好,查出来只管赔钱了事,也无多大影响……
    “董家承制的军服如今在哪里?”
    秦小满脸色变得凝重起来。
    “董家制衣行承制的今年最后一季的冬服,昨日早上已全部运载登船。”
    听到唐姑娘的回答,他扼腕轻叹。
    迟了一步。
    不然的话还可以溜到董家制衣行,去查看具体的情况。
    “军中兵服有专门的兵队把守,就算是唐叔去,拆包再重装好也有被发现的危险。”
    唐清柔一下子看穿了他的心思,并点了出来。
    秦小满讪然一笑,没有接这个话茬。
    不入虎穴,哪得虎子。
    要是董家真的在军服上面做手脚,他情愿去冒险,也要揭露其中的猫腻。
    总不能让北境的将士受冻受罪。
    气氛一下子陷入了尴尬的沉默之中。
    直到唐清柔烤完一把牛肉串,包好递到他的手里,秦小满才厚着脸皮询问。
    “唐姑娘,你没有证据,是如何知道军服……”
    他还要往下说,看到唐姑娘暗中使了个眼色,马上住嘴。
    行吧。
    问题又越界了。
    正当他认为,今晚关于董家制衣行的问题,可能交流不下去时,唐清柔主动开口反问他。
    “秦公子问了制衣行这么多事,你是打算开制衣行?”
    “嗯。”
    秦小满不假思索地点了点头。
    兵马未行,粮草先动。
    他之前让李大福南下出蜀,沿途收集鹅绒鸭绒等物,又让来福叔买了二十万匹低级丝布。
    就是在做这个准备。
    “那你不想知道,大乾军服的制衣标准吗?”
    唐清柔一脸期待地望着他。
    这番问话几乎是明示了,秦小满心中一喜,嘴角微扬,忙不迭地点头如捣蒜。
    “还请唐姑娘快快说来,我洗耳恭听!”
    他倒想知道,唐姑娘是如何在没有证据的前提下,察觉出董家制衣行有问题的。
    这是他抓住董家制衣行把柄的重要线索。
    “军服的制衣标准,春秋讲究耐用、夏时讲究透气、冬服注重保暖,满足了这些条件,布料选择都是依据衣行市价浮动,选择合适的。”
    唐姑娘的话,让秦小满感到意外。
    “也就是说军服的制衣标准其实只有原则没有标准?”
    那这其中可操作的东西就多了。
    市价浮动……像董家当初想要掌握再生稻似的,和其他粮商联手涨价,再以当时的价格上报朝廷,采用次布来制衣,转头卖高价。
    欺上瞒下不说,哪怕东窗事发了,远在京城只要一句“不知情”,就能把一切责任推得干净。
    “也不能这么说,反正验收时还要再核查账目,并请专人检查衣物状况。”
    唐姑娘生怕他误会,急声解释。
    “比如冬服,要做两层面子,其中夹着芦絮不说,北境严寒还要再外面添一层厚夹层,假如不耐用的话,初冬时节穿上身,等到寒冬便不暖和了自然是不行的。”
    剑南道一带气温比北境高很多。
    寻常人家过冬的衣物,有些人只靠芦絮便能挨过去,或者衣服里套个厚夹层。
    厚夹层一般都是用上等的粗麻制成的厚布,虽说穿上去很有负重感,但比填充芦絮更能抵抗严寒。
    双管齐下,只要董家制衣行心不是黑的,既能赚钱又能交差。
    “朝廷对戍边的将士倒是不错。”
    秦小满真心地称赞着。
    按照剑南道的市价,这样一套兵服配置下来,算上运输费用,少说要五两银子起步。
    每个新入营的将士能得到两套这样的军服,抵抗寒冬绝对没有问题了。
    “以前只有一套,磨烂了再用下脚料补上,可补的面料哪有原来的好?将士们不免有人因此遭受冻伤。”
    唐姑娘脸上浮现出心疼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