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岁月穿梭。
    距离陈海峰租下五金厂职工医院楼,过了足足三个月。
    通过张建设的出面协调。
    五金厂不但痛快答应帮忙接通水电。
    租金方面也从每个月一百元,下降到了六十元。
    经过重新粉刷,镶嵌玻璃。
    堪比鬼楼的三楼小楼焕然一新。
    办公座椅等东西已经搬了进去。
    至于陈海峰心心念念的机床,暂时还没有搞定。
    不是黄颖掉链子。
    实在是陈海峰囊中羞涩。
    第一次投机倒把,陈海峰获利不菲。
    一千多块钱,外加一堆票。
    但是和购买机床需要的钱比起来,多少有些不够看。
    黄颖这边还在想办法。
    陈海峰倒是也不着急。
    有了机床,造出电风扇。
    四月份这个季节,也没几个人会买。
    “海峰,南方的耕地颜色怎么是红的呢?咱们老乡这边可都是黑土地啊。”
    “我去!这是牛吗?牛角怎么这么怪?”
    火车硬座车厢。
    张君像是十万个为什么,一路上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四月份的东北,积雪还没有完全融化。
    南方地区一点雪都看不到。
    南北方分界线是哪里,为啥越往南走越热。
    陈海峰一头黑线。
    几十个小时的车程,祖宗的嘴就没停过。
    不是吃,就是问。
    早知这样,就不带张君来了。
    临行前,张君扭扭捏捏找到陈海峰。
    话里话外透露着,想和陈海峰去广交会开开眼界的想法。
    又说食宿自理,绝对不给陈海峰添麻烦。
    没办法。
    陈海峰硬着头皮,去找赵厂长和马总工。
    总算在介绍信上面,填了张君的名字。
    按照级别,赵厂长和马志强可以购买软卧包厢。
    陈海峰和张君,只能坐硬座。
    毕竟。
    购买卧铺需要级别。
    市属企业负责人可以购买硬卧,部属企业负责人,能够买到更高一级的软卧。
    至于集体企业负责人。
    能买到坐票就该谢天谢地了。
    真要是从滨城一路站在羊城,陈海峰会崩溃的。
    数个小时后,火车缓缓进站。
    “赵厂长,马总工,咱们就在这里分别吧。”
    出口火车站,陈海峰笑着向滨机厂一行人高些。
    滨机厂属于重点参会企业,有专属于他们的下榻宾馆。
    陈海峰和张君属于编外人员。
    要住宿,只能住国营旅社。
    鉴于陈海峰出谋划策有功,市里帮忙联系了滨城驻羊办。
    办事处设有招待所,上面特批给陈海峰一个房间。
    方便陈海峰带领办事处工作人员,开展宣传介绍工作。
    赵厂长笑道:“那好,明天会场见。”
    说罢,一行人走向接待他们的大客车。
    “大哥,擦一擦嘴角口水吧,都快流成河了。”
    站在陈海峰身边,背着大包的张君,双眼一眨不眨看向前方一家宾馆大门。
    “海峰,羊城没有小脚侦缉队吗?这些女的也太敢穿了吧?”
    张君擦了擦嘴角的口水。
    不少穿着那啥的女人,在宾馆里面仅仅出去。
    吸引张君的除了这个年代,穿着堪称“暴露”女人。
    还有宾馆前面小广场,飘荡在空中的气球。
    乖乖。
    气球跟大锅盖差不多大。
    下面系着各种条幅。
    热烈庆祝广交会开幕。
    祝愿春季广交会取得圆满成功。
    喜迎国内外宾朋。
    “海峰,海峰!”
    “他们身上穿的衣服是西服吧?真好看,你说我们能不能买一套?”
    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张君算看了花了眼。
    进入宾馆的女人穿着大毒草电影里才能看见的连衣裙,漂亮的凉鞋,高跟鞋。
    男人则是穿着西服,打着领带。
    与滨城一成不变的几种服装,形成了鲜明对比。
    爱赶时髦的黄颖和他们比起来,就像是乡下丫头。
    陈海峰笑道:“这算什么,明天到了广交会,我保证你能把眼睛瞪下来。”
    被张君认为“暴露”的连衣服,其实保守得不能再保守。
    即使这样。
    对于刚刚打开国门,开眼看世界的龙国老百姓来说,依旧极具冲击力。
    “别看了,再看眼睛就要拔不出来了。”
    陈海峰拍了拍张君的肩膀,迈步朝着公共汽车站台走去。
    两个编外人员,既享受不到车接车送,更不可能入住参展厂家代表才能下榻的宾馆。
    招待所才是他们的窝。
    一个小时后,二人气喘吁吁地来到滨城驻羊办。
    已经被打过招呼的驻羊办负责人李主任,热情地将二人带到后面的招待所。
    “这就是你们厂生产的方便筷子?真好,比咱们家自己用的筷子还要高级。”
    房间里。
    李主任爱不释手地把玩着,陈海峰带来的方便筷子样品。
    两根筷子沾黏在一起,稍微用力就能掰开。
    筷子光滑柔顺,没有任何的粗糙感。
    筷子外面包着塑料膜,看起来十分卫生。
    “李主任,这两天少不了麻烦你,您要是不嫌弃的话,这些筷子您拿走,当个纪念。”
    陈海峰顺手从大包里抓出一把筷子,不由分说地塞给李主任。
    “这怎么好意思呢,谢谢啊。”
    李主任嘴上客气,动作却是一点不慢。
    将筷子装进兜里,李主任叫来三名工作人员。
    广交会开幕这几天,三人唯一的任务就是任由陈海峰调遣。
    竭尽所能地为宣传滨城做贡献。
    同时。
    李主任又将办事处的板车借给陈海峰,方便他们搬运东西。
    陈海峰答应张君过来开眼界,可不仅仅是出于兄弟关系。
    这小子也要负责当苦力。
    二人各自背一个巨大的背包,手里又分别拎着两个包。
    包中分别放着充当样品的一次性筷子,大量宣传滨城的印刷品。
    馈赠外宾的一包包松子。
    换洗衣服,路上的吃食。
    这副模样放在几年后,妥妥的盲流。
    “李主任,翻译找到了吗?”
    陈海峰也懂岛国话,不过由于肩负着各种任务。
    不可能时刻守在摊位边。
    需要一名岛国话翻译配合工作。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您会岛国话?”
    陈海峰愣住了。
    张建设口中的岛国话翻译,竟然是办事处李主任。
    李主任表情有些复杂地说道:“小时候,我们学校老师都是小鬼子。”
    闻言。
    林凯峰识趣地没有再问。
    李主任今年四十八岁。
    出生那一年,正是鬼子全面占领滨城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