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课程,陈海峰主要给大家解决,拆卸摩托车时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
    着重讲述摩托车最重要的两个设备。
    发动机和变速箱。
    一辆摩托车的好与坏,与发动机,变速箱有着息息相关的关系。
    这方面,岛国拥有得天独厚的技术领先。
    要在市场领域盖过岛国摩托车,陈海峰除了提供技术,还需要众人的一致配合。
    未来,众人都将成为摩托车厂的技术骨干。
    担任陈海峰的重要助手。
    不知不觉,时间已经过了九点。
    陈海峰从地上站起来,伸了伸懒腰,说道:“今天就到这里,大家去吃饭吧,吃完饭早点休息,明天又是忙碌的一天。”
    “张君,你跟他们一块去吃饭,我有点事情要去见老谢。”
    “什么事情?”
    张君随口问道。
    “说了你也不知道,你跟大家去吃饭吧。”
    陈海峰挥挥手,不紧不慢走向厂长办公室。
    近期,远大钢铁厂分别接了包老板和唐家船厂的特种钢订单。
    全厂实行三班倒工作制。
    无论白天还是夜里,钢厂各类机器永远都不停歇。
    此时已经是晚上十点,厂里车间依旧灯火通明。
    身为负责人和第三大股东之一,谢军华每天都会忙到凌晨才回家休息。
    “陈先生,你怎么还没有休息?”
    办公室里,谢军华正看着厂区的扩建方案。
    听到办公室的门被人打开,下意识抬头看向门口。
    陈海峰淡笑道:“你不是也没有休息吗。”
    谢军华苦笑道:“我和你不一样,你是大老板,做的事情都需要动脑子,而且这些年来我都是这么过来的。”
    “当初钢铁厂刚刚建设,我几乎是一天二十四小时留在这里加班,直到工厂逐渐走上正轨,我才有时间正常下班。”
    随便聊了几句,陈海峰走到办公桌对面坐下。
    看到谢军华面前的厂区规划图,陈海峰拿过来仔细观瞧。
    “是专业设计师帮忙设计的吧?”
    闻言,谢军华说道:“按照陈先生的吩咐。我一共找了三家设计公司,从中挑选出一家实力最强的公司,帮咱们设计厂区扩建图纸。”
    陈海峰点头道:“接下来,钢厂除了扩建厂区,还要再成立一个部门,大量招聘冶金和材料方面的技术专家。”
    谢军华迟疑道:“陈先生是要扩大技术部?”
    虽然陈海峰没有直接提及,扩大技术部门的事情,谢军华却也能猜到一些。
    大量招聘冶金和材料专家,明显是要扩大技术部门的规模。
    陈海峰摇头道:“老谢,你误会我的意思了,我招聘技术专家不是为了扩大技术部门,而是要成立一个单独的部门,专门研究各类型金属。”
    “你可以将它理解成,专门研究金属元素的研究所。”
    “当然了,以它现阶段的规模,叫研究所有点自吹自擂,先把底子铺起了,进行技术准备和人员储备。”
    “名字嘛……就叫金属材料研究部,等以后时机成熟,升级成为金属材料研究所。”
    陈海峰大概用了几分钟,将该部门未来规划讲了一遍。
    归根结底。
    陈海峰不是港城人,不可能一直留在港城。
    更不可能实时指导远大钢铁厂的技术研发工作。
    回到内地以后,如何让远大钢铁厂持续扩大,如何确保技术领先。
    人才,大量的招聘人才。
    打好底子,播下种子。
    成立金属材料研究部。
    该部门是陈海峰为远大钢铁厂的技术发展,做出的第一步前瞻准备。
    船用特种钢技术领先于其他国家,但这种领先能够持续多久?
    而且一家钢铁厂,不能只有一项独家专利技术。
    要可持续性地扩大规模,掌握的专利技术数量必须要多。
    说罢,陈海峰拿起谢军华桌上的记事本和笔记。
    翻到空白页,写了一系列的设备名称和材料名称。
    明天开始,谢军华全面负责采购事情。
    采购陈海峰需要的各类型机器。
    这方面的资金,从陈海峰的分红里面扣。
    过去的几天里,陈海峰一分钟都没有闲着。
    亲自走访了几家港城小有名气的机械公司。
    这些在港城颇为有名的机械公司,整体情况很是一般。
    技术方面和设备方面,都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的工厂设备不错,却缺乏足够的技术人才。
    经过一番比较,陈海峰暂时放弃收购机械厂的想法。
    不是不收购,先缓一缓。
    自力更生自己培养技术人才。
    没有人才,空有机械厂,照样一事无成。
    ……
    “各位,今天我们讲摩托车的排量问题。”
    几天后的晚上,陈海峰像是老师一样,拿着粉笔站在黑板前。
    面前或蹲或坐,十几个技术工人一眨不眨地看着黑板内容。
    张君手里拿着纸和笔,将陈海峰的话全部记录下来。
    黑板写着市面几种主流摩托车排量数据。
    “大家辛苦这么久,也上了这么长时间的课,都清楚我要做的摩托车,是远超岛国各类摩托车的新车。”
    “这些摩托车型号中,这辆的排量最大,达到了125CC。”
    “但是在我眼中,这种排量的摩托车,只能算是轻型摩托车。”
    “我们要做的是增加排量,做更好的摩托车。”
    七十年代初一直到九十年,包括港城在内的四个地区和国家,被人冠以经济四小龙的称号。
    生活在经济一片大好的环境下,当地人的购物欲望水涨船高。
    敢花钱,肯花钱。
    愿意为各种新产品买单。
    除了遍布港城的各家企业生意红红火火,社团的收入也跟着一块发达。
    经济局面大好的背后,不可避免的滋生了奢靡消费。
    开豪车,买名表,购置游艇豪宅。
    同时,港城还有着大量沉迷于享乐的年轻人。
    对于各种能够带来刺激,带来炫酷感觉的新奇商品,他们都会争相购买。
    接下来的摩托车研究中,陈海峰需要众人改变观念。
    记住这里是港城,不是内地!
    技术人员有时候和销售人员一样,都要拥有了解市场需求的锐利目光。
    知道市场需要什么,有针对的进行生产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