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进入到80年,外商和港商在国内投资建厂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
    伴随着国门打开,各种好东西坏东西,一股脑全部向国外涌了进来。
    各种思想发生了严重的碰撞。
    留学潮,下海潮,造不如买,买不如租。
    国外的东西就是好。
    这些思想对于国内的科技发展,产生了前所未知的冲击。
    可以说。
    八十年代对于龙国而言,既是一个复杂的年代,更是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
    外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
    东西两大阵营无暇他顾,对于龙国的打压开始逐渐放松。
    随着毛子全面入侵帝国坟场,西方急需要拉拢龙国,一块对抗东方阵营。
    今年年底。
    一场旷日持久的沙漠战争将会爆发。
    以米国为首的西约阵营,再一次提高了龙国的重要性。
    米国甚至将龙国的地位,提升到和西约盟友一样的程度。
    对外的口号是非盟友友好国家。
    外部的国际空间异常轻松。
    反观内部,情况相对更加的复杂。
    大量研究先后下马。
    无数的技术人员变的无事可做。
    造导弹的科学家,比不上卖茶叶蛋的小贩。
    一度成为民间的流行语。
    龙国和米国在八十年代,度过了十年的“蜜月期”。
    西方也始终和龙国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友善。
    之前被禁止传入龙国的技术和设备,一定程度上开始放松管控。
    依靠从海外购买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国家快速提升整体竞争力。
    沿海经济区这个专属名词,也正是在八十年诞生。
    一旦滨城不能抓住十年的黄金发展时期。
    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传统工业省市将会沦落低谷期,转变成农业省。
    陈海峰提出将滨城,打造成与硅谷对标的科技城市。
    也是出于不想看到这种局面的想法。
    依托先天工业能力,比其他省市更加充足的资金,市府领导的大力支持。
    绝对有可能,吸引大量科研院所来滨城落户生根。
    同时,陈海峰还有一个更加远大的想法。
    将滨城从工业城市,打造成全球知名的科技城市。
    变成龙国的半导体研发心脏。
    既然是摸石头过河,为什么一定要摸没有接触过的石头?
    将米国的脑袋当成石头过河,将会更加的便利。
    对标硅谷,仿造硅谷的发展模式。
    陈海峰清楚的记得,硅谷最开始的发展模式,就是大力扶植无线电产业,一点点转变成半导体产业。
    从各方面来看,滨城现在的发展模式与硅谷非常相似。
    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大量从军的大学生开始退役。
    出于给退役学生们解决就业问题的想法,米国重点投资了数座大型工业园区。
    其中一座工业园区位于硅谷。
    除了建设工业园区,米国还在硅谷地区,创建了多个半导体实验室。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晶体管,正是在硅谷诞生。
    除了半导体行业,硅谷在引领计算机行业发展方面,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陈海峰如数家珍的向张建设讲述,硅谷的各方面科技竞争力和发展历程。
    除了有各种研究所科研机构,周边还有着大量的大学。
    米国的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产品,25来自硅谷。
    张建设拿出纸笔,详细记录陈海峰所说的每一个字。
    “滨城工业区现在的发展,与硅谷的发展其实非常相似。”
    “放弃商业贸易,转而进行科技发展,科学研究同样能变成钱,变成为各项建设服务的资金。”
    “创建之初,硅谷重点发展半导体行业,我们现在做的,不也是如此吗?”
    “半导体芯片厂,已经拥有了自主生产能力,能够生产出媲米国外DSP芯片的数字信号处理器。”
    “用不了多久,林所长的研究所也会搬迁到这里,借此吸引更多的科研院所,大力发展我们的半导体研究。”
    “通过技术人员的努力,一步步地提升滨城的半导体行业实力。”
    “我们当地的科技研发能力,超过其他的兄弟省市,甚至于超过西方各国,何愁引不来外商,想要入驻工业区的企业,必将如同过江之鲫一般多。”
    “说得好!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这一幕,即使死,我也无憾了。”
    张建设放下纸笔,情绪激动的望向陈海峰。
    脑中幻想着陈海峰描述的美好前景。
    别人跟张建设展望这幅美好蓝图,张建设肯定会认为此人夸夸其谈,不切实际。
    相同的话从不同的人嘴里说出来,效果也是不同的。
    陈海峰通过他的能力,一次次证明不是一个喜欢说大话的人。
    无论说什么样的惊世骇俗之语。
    必然已经做好了全盘的安排。
    “海峰,只要你做的事情对得起国家,对得起老百姓,对得起我们对你的支持,我就是你最大的靠山,市府会无条件的支持你。”
    “放心大胆地去做吧,有压力,咱们共同顶着。”
    此时此刻,张建设彷佛年轻了十几岁。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句话,用在张建设身上丝毫不违和。
    蹉跎数年,张建设的斗心随着陈海峰的出现,变得空前的旺盛。
    距离退休还剩几年,张建设要将一年当成数年用。
    只要陈海峰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即使被上级批评,张建设也会不改初心。
    坚持如一地支持陈海峰。
    一个多月以后,工业区再次大兴土木。
    经过长达一个月研究讨论,四机部下达了集体决议。
    在滨城和计算技术研究所提出的报告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扩大。
    设立一家特殊的企业。
    半导体研发中心。
    该中心前期,由滨城工业区提供资金扶持,四机部提供政策帮助。
    等到研发中心走上正轨,依托技术获取自主发展的资金。
    工地外围,带着安全帽的林国忠和陈海峰对视一眼。
    脸上不约而同的出现了激动表情。
    距离构建新型半导体产业链,又更进了一步。
    林国忠满怀期待地看着前方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内部说不出的澎湃。
    陈海峰笑道:“林所长,半导体研发中心建成以后,你觉得我们应该先做哪方面的研究?”
    “这个问题不应该由我来说,而是有你这位小专家来讲。”
    “你既然是工业区副主任,更是我们中心的财神爷。”
    “财神爷不发话,我岂敢擅作主张呢。”
    心情不错的林国忠罕见地开了个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