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写下来,这是一章闲白。
    都是。
    不喜欢可以直接跳过。
    大概讲一下,江云初这本书的由来。
    本来是留在最后一章讲的。
    但是现在提前讲一下吧。
    原因大家应该也都知道了。
    这里就不多说。
    本来我的想法就是,写完苏子阳吧,就拉到了,
    后来好多朋友又留言说,看的不够尽兴。
    或者看的过于专业了。
    让人看起来,有那么一点点的不舒服,不舒爽。
    这个真是让人难受。
    而且我是从来没有想过的是,真的会有这么多人看中医类的。
    我在里面看过几本中医比较火的。
    但是都是带系统的。
    讲究的是一夜成名。
    卡的是人生的bug。
    可是人生茫茫几十载。
    哪里有这么多bug给人们好卡呢。
    我还是想继续脚踏实地的再写一本,
    而且我通过写苏子阳,也是在不断的学习。
    隔行如隔山这句话不是随便说说的,我真的感觉到了隔行如隔山。
    不行就是不行。
    笔力差这种事情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弥补的。
    能够写到现在已经实属不易了。
    所以还望轻喷。
    毕竟读书的时候,也是个语文作文困难户。
    江云初整本书的构架,就是属于稀释版本的苏子阳。
    是属于,故事情节更多,但是知识水平不会下降。
    干货是一直都在的。
    只不过章节更加长了。
    融合在各个环节之中了。
    不会再出现那种,大篇幅的,大量的专业术语了。
    我也在努力的避免各种专业的术语,尽可能真的让他话,娱乐化。
    但是是不能代替正规的中医书籍的。
    我写,只是给各位种个种子,引个兴趣,留个机缘而已。
    至于说,以后能够搞成什么样子的话,还是要学习,还是要从经典之中学的。
    不能跟我学。
    我的学识也都是有限的。
    是不究竟的,不完全的。
    因为个人之力终究有限,并不能究竟一种学问。
    我也是一直在不停的学习,不停的看书。
    但是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必须要保持住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
    周易六十四卦。
    唯有谦卦,爻爻都是好的。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谦卑使人进步。
    这句话是永远没有错误的。
    。
    这里说到的是学习态度的问题。
    还有一种就是学习内容的问题。
    这个我在文中,多处已经三令五申的讲过许多了。
    所以来说,也不知道说什么是好了。
    就将大医习业再解释一下。
    从圣贤的角度来分析一下,看看怎么学习,才能成为一代大医。
    首先必须熟悉,熟读,熟练掌握《素问》、《针灸甲乙经》、《黄帝针经》。
    针经,也就是《灵枢经》。
    这里就是说,人想当医生,就首先得明白人的生理病理。
    了解生理。
    最好的方法就是学经络。
    知道经络的关系,知道经络的运行。
    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所以首先明经络,也就是后面说的。
    “明堂流注,十二经脉,表里孔穴”
    这些内容。
    就是讲的人体的经脉流注问题。
    就是说,有什么顺序,什么时辰走什么经。
    十二经脉,这是是一个代表。
    十二经脉不仅仅包含的是十二条正经,还包括奇经八脉,络脉,孙脉,浮脉,等等一系列的经络问题。
    如果说,你真的经络学的够扎实,够细致的话,看一眼别人,就知道别人是什么病。
    到那个时候,就真是神医了。
    “三部九候 ,五脏六腑”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以候头角之?。
    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以候?齿之?。
    上部?:?前之动脉,以候??之?。
    中部天:?太阴(??部)以候肺。
    中部地:?阳明(合??)以候胸中?。
    中部?:?少阴(神门?)以候?。
    下部天:?厥阴(五?或太冲?)以候肝。
    下部地:?少阴(太溪?)以候肾。
    所以,天中有天,地中有地,三而三之,是阴阳之中又分阴阳,三才之中又分三才,五行之中又分五行。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是也。
    “本草药对”
    这就是指的诸家本草之书。
    以《神农本草经》为首,之后各家各有所发挥和解释。
    比如后来的,《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本草纲目》等等一系列的东西。
    张仲景,王叔和这个有文已经讲过,不再多说了。
    魏晋名医阮河南也是一代大医,在河南一代,阮是个大姓。
    范东阳,范汪,字玄平,南阳顺阳人。东晋时期政治家、医学家。曾任东阳太守,故被称为范东阳。
    不过范东阳和阮河南的书,都已经失传了。
    张苗,西晋著名医家,生平、里籍均失载,陶弘景称张苗等为晋代以来一代良医。
    张苗的著作也多失传。
    《外台秘要》
    之中对于张苗的理论多有描述。
    比如发明的“汗蒸法”“导尿法”等等,“葱叶除尖头,纳入茎孔中吹之,初渐,渐以极大,吹之令气入胞中,津液入,便愈也。”
    等等理论多有记载。
    但是他自己写的书,也应该处于失传状态。
    靳邵,也是晋代医生。具体生卒年月不详细。
    他是从小时候就致力于经方和本草。
    这人有个绝招,善于配制“五石散”,在当时的年代非常受欢迎,尤其被为当时崇尚服石之风之诸公卿所推重。
    “解阴阳禄命”
    这个就是说,让你能够了解阴阳命运,了解一下关于八字或者其他一些算命的方式方法。
    人啊。不能不信命运。
    有句话叫,好良言难劝该死的鬼。
    诸家相法。
    这个我之前有写过,《柳庄神相》《水镜神相》《铁关刀》等等等,很多,大家自己可以去网上搜索一下。
    “灼龟五兆”
    灼龟,这个就是烧乌龟壳子,看看那个裂缝的走形,然后确定一下这个事情的吉凶祸福。
    这个龟壳一般情况下,会出现很多裂缝。
    纵向的叫“墨”,也叫“兆广”或者“兆干”。
    横向的叫“璺”,也叫“兆坼”或者“兆枝”。
    就类似于数学里面学的横坐标和纵坐标一样。
    这个灼龟,在以前的时候,更原始的时候,也不是烧乌龟壳子。
    而且各种大型动物的肩胛骨,比如牛的,羊的,猪的。
    也是看裂缝,意思差不多,用的东西不一样而已。
    还有一种记载,说这个五兆,就是用“折竹长寸馀者三,以手弹於几,以占吉凶,命曰五兆”
    也是一种特殊的占卜的方式。
    反正也都是古代比较古老和原始的方式了,现在几乎没有人用了。
    这个需要人心比较纯净的时候才能用。
    “《周易》六壬”
    周易这个就复杂多了。
    比如“文王金钱卦”“六爻”“梅花易数”等等。
    都是通过用钱,看阴阳的形式,再结合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来推算吉凶的。
    六壬也是。
    不过六壬不是用钱,而是通过排盘。
    以“月将”加于“占时”之上,然后再排布各种神煞等等,得出四课,然后再得出三传,最后再占卜吉凶。
    这里为啥不提“奇门遁甲”和“太乙神数”。
    是因为,在古代的时候,奇门遁甲一般用于军事战争的时候。
    太乙神数,也一般用来参算国运。
    不用于生活上的一些琐事和人事上的占算。
    所以这里特意提到了六壬。
    没有说这两个。
    而且六壬很复杂,又很精细。
    他几乎是所有占算模式之中,最精细的一种运作方式。
    就是学起来很难。
    而且六壬是类占。
    又考验人的逻辑思维,又考验人的象形思维。
    而且知识点极其的驳杂。
    需要记忆和学习的东西特别多。
    又有“车载奇门,船装六壬”的说法。
    意思是,大六壬比奇门遁甲需要学习记忆的资料还要多的多的多。
    船要比车装东西装的多的多。
    人们常说“学会大六壬。来人不用问。”
    这个真的神乎其神。
    讲到此处,我想插几句话。
    就是说,占卜之事。
    很多人视为封建迷信。
    或者又有一些鬼畜的中二青年,讲什么因果报应之事。
    其实占卜这种事,是古代人文客经常玩的一种东西。
    其实就是为了娱乐。
    比如说,射覆。
    就是将一个东西,放在盒子里,或者抓在手里,让对方猜算,看看能不能猜对。
    以此来玩游戏。
    而且这种事情在古代很是盛行。
    也不参杂什么神鬼迷信之事。
    这种事情。和祷告,做法是有根本区别的。
    他是通过一种计算方式,来去测算,规律的变化形式和方式方法。
    而不是通过驱使鬼神去帮助自己达成某一项目的。
    因此。
    这个事情和观香,问圣杯,在神像面前问事,是绝对不同的。
    所以来说,这个一定要注意。
    不要把二者混为一谈。
    这是绝对不行的。
    这个东西就和算数学题一样,通过一个复杂的公式,去运行这个已经知道的数据,然后得出一个可知的结果。
    这就是数术的本质。
    而不是像网上那些什么中二少年一个,什么奇门遁甲,土河车,什么东西,我也听不太明白,但是听起来就很尴尬的样子。
    法术是法术。
    算术是算术。
    而且就算是法术,你也看不到像电视上那种带声光特效的样子。
    就像雷法,就是拿手指头一掰,对着天上一指,天上就打雷?
    哥们你是发电机啊?
    说发电就发电?
    你是电鳗啊?
    关键是还有人信,你说奇怪不?
    停停停!
    不吐槽了。
    继续说正事。
    反正以上说的这些事,必须要精通,熟悉。
    就算是不精通,也要熟悉和知道。
    不然很多东西就读不懂。
    读不通。
    没有古代文化的基础知识,中医学起来是很难的。
    记得有一次,一个人拿着一本书,我忘了是什么书了。
    好像是《诊宗三昧》还是什么,我想不起来了。
    他在读这本书。
    然后里面有句话。
    原话我可能是记不得了,只记得大概那句话好像是“脾寄于西南”。
    他当时就特别的疑惑。
    抱着书,皱着眉头,一顿琢磨。
    根据解剖?还是根据别的。
    怎么脾和西南扯上关系了?
    这让他非常头疼。
    特意把这个话记下来,然后遇到我了之后,问我这是什么意思。
    我说,西南是坤卦,五行属土,,脾在人体脏腑之中,五行也是属土的。
    而且坤是纯阴,脾是太阴。
    以脾类比坤卦,在西南方向,所以有这么一句“脾寄之于西南”这么个意思。
    所以有基础的话,起码这个事情就不会出现。
    只要是学医,五行阴阳这些东西是绕不开的。
    我记得有一个中医院大学的教授,在一个演讲上说过,他就要搞“纯粹的中医”。
    我当时不理解,什么为“纯粹的中医”。
    教授说,他致力于,让中医脱离于古代“封建迷信”的文化之中,让中医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医学。
    医学就应该是“肝心脾肺肾”,而不应该是“木火土金水”。
    我当时一听,心里暗骂“去你二大爷的吧。你就说你想西化中医就得了呗。你咋不说,让西医脱离物理和化学呢?”
    t等光片的问世是得益于x射线的发现。而X射线是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偶然发现的,然后在1896的柏林物理学会会议上公诸于世的。
    那么,他是个物理学家,你咋不说,不行不行。
    西医就应该是“肝心脾肺肾”,而不应该是“x射线的呈象呢?”
    这不是纯扯犊子。
    世界上第一个合成的化学药品是乙酰水杨酸的物质,也就是阿司匹林。
    这是一个化学教授合成的。
    也是工业革命催生的结果。
    也是随着各种显微镜等等微观的观察手段的进步,才诞生出来的东西。
    而不是说,纯粹就是为了治病救人,才研发的东西。
    伟哥都知道吧,一开始发明出来就是为了治心脏病的,后来发现治心脏病不怎么管用,但是治ed倒是挺好用。
    那行,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那就当治ed的就行。
    但是我还是那句话,
    提纯的东西,永远比不了天然的东西。
    这是肯定的。
    就像你的认知是有限的,你也不能保证,你所用的提纯出来的东西,并没有其他的成分在起效果。
    这就是关于本次碎碎念我想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