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绪回到纸笔上。
    江云初开始写方子。
    ——————
    当归12g
    白芍10g
    柴胡8g
    茯苓10g
    生白术10g
    生甘草5g
    生姜3片
    薄荷5g(后下)
    5付
    ——————
    方子不复杂,逍遥散。
    逍遥散这个方子用来治疗妇科病非常好,尤其是对于女性的一些乳腺结节,乳痈,以逍遥散加减,效果都非常的不错。
    正宗派的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一书中写道,逍遥散善治女子诸病。
    然后书中记载其能够治疗“妇人血虚,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忡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食少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作痛,寒热如疟;及治室女血弱,荣卫不调,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
    所以在妇科病之中,江云初多用这个方子加减。
    逍遥散一方,可以非常好的调和肝气和脾胃之气。
    健脾疏肝同时进行。
    这个患者是悲伤过度。
    导致的肺气不足,从而引起子盗母气,出现了脾胃症状。
    肺属金,脾属土,悲这种情绪属于肺管理,所以过度悲伤,过度消耗人的肺气,肺气被伤,又需要土气来滋养。
    精气并于肺,则悲,悲过,人哭泣。
    “悲则气消”,过度的悲伤,会令人身之气消散,导致人精神状态不好,乏力,没有精气神。
    在人体之中,有五脏与五志论,不可不知:心主喜、肝主怒、脾主思、肺主悲、肾主恐。
    悲伤过度,则消耗人之肺气。
    金气过,则消耗脾土。
    同时金气过显其能,则克伤人体肝脏。
    (金克木)
    所以江云初用此方,一则培养土气,一则疏通肝气。
    此方中,其他药效不多做解释。
    但是唯独薄荷一味,在这里多说几句。
    薄荷一药,本草经时期没有记载,也就是说那个时期可能不做药用,是后世才开始入药的。
    薄荷最早的记载,是西汉时期。
    多做观赏用。
    我读本草书的时候。
    对于薄荷药效的记载大多数相同。
    比如《雷公炮制药性解》之中记载其味辛其性微寒。
    然后主治中风失音,也就是说能够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不能说话,失去语言功能。
    同时能够下胀气,祛头风,利关节。
    这和其辛味有关系。
    辛味能行,能散,能润。
    所以其记载还能够治疗凝滞之病,也就是其能够舒畅气机,因此能够治疗中风,痢疾等疾病。
    同时可以作为引经药,引药入营卫之处,能够发散毒汗。
    此处,大概写明,薄荷有利枢机,行滞气的效果。
    又比如《玉楸药解》之中记载其能够治疗伤风头痛,瘰疬疥癣,瘾疹瘙痒。
    这又写明,其有治疗外科皮肤病的功效。
    这也就是为什么,《外科正宗》里会记载逍遥散。
    而薄荷,揉碎了,汁液涂在太阳穴处,确实有提神醒脑,去头风,止头痛的功效,
    所以可以在家中种植几颗,又可以供观赏,有清香味,同时又有药用,一举好几得。
    清代医家严西亭在《得配本草》之中说,薄荷,猫之酒也。
    这个养猫的朋友们,应该不陌生,买那个猫薄荷,小猫上去,喵喵喵,然后就一直猛吸薄荷,一会就吸醉了,挺好玩的。
    虽然薄荷在在各家学说之中,都讲其能够疏散气机,但是都是从其性味之上讲述的。
    个人觉得,还是陈士铎对此药讲解解说的透彻。
    对于薄荷这个药的性味来说,大家普遍认为是味辛,这个认可都是一致的。
    但是对于四气来说,各家说法不一。
    有讲其气寒凉的,有讲气温的。
    这个还是要亲身试验才能去判断对错。
    我的感觉是,其性还是以温为主。
    这是我个人体会,不一定代表正确。
    首先来说,其揉碎了,涂在皮肤上之后,先是感觉皮肤凉凉的,有凉风一样,但是随口便觉得皮肤处有些发热。
    这是就体感而言所说的。
    另外就是,我曾经用大量的新鲜薄荷泡茶喝,喝了之后,并没有出现胃寒的现象,也并没有出现拉肚子的腹泻的现象。
    这也证明此药可能并不寒凉。
    所以我比较偏向薄荷是气温这一说法,因为气温,气才能升,有升发阳气,木气的作用。
    如果气寒凉的话,虽然味辛,但是并没有升发的力量。
    只有暖和的气才往上飘。
    “下气冷胀满,解风邪郁结,善引药入营卫,又能退热”
    此处的功效,一般是各个医家所共识的,但是对于其中原理,就看陈士铎的解读。
    陈士铎说,散邪而耗气,与柴胡同有解纷之妙。
    也就是说,柴胡和薄荷有相同的功效。
    其实这话倒也不是“空穴来风”。
    柴胡是胃肠之药,有推陈出新,消胃肠之中聚气的功效。
    薄荷也有下气冷胀满的功效。
    陈士铎讲,世上之人,只知道使用柴胡这味药,不知道使用薄荷这个药。
    是因为薄荷经常被用在制作糕点之中,所以会有轻视之心。
    在这里,其实是做药食同源的,薄荷合在糕点之中,取其能够益肝平胃的功效。
    对于前人说讲的功效,陈士铎也并没有完全肯定,说其“退骨蒸之热,解劳乏之困”是“虚张其辞”,不可信。
    这里再写一个陈士铎创的一个药茶,对于外感邪气,又有气郁的,又不想吃药的患者,用起来是非常有效的。
    这个对于现在生活之中的我们,也是非常实用的,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煎药,生活压力又大,所以可以准备一些,稍微有些外感,就可以冲水,代茶饮。
    ——————
    薄橘茶
    薄荷3g、
    红茶3g、
    橘皮3g。
    滚水冲一大碗服。
    (日常冲服,可以成年人,大拇指,食指,无名指三指捏一撮,冲茶就可以,不必特意承重。)
    ——————
    陈士铎在书中也模仿《黄帝内经》之中,做设问,对于薄荷一药做了解释。
    问“薄荷实觉寻常,子誉之如此,未必其功之果效也?”
    陈曰:“余通薄荷之实耳。薄荷不特善解风邪,尤善解忧郁。用香附以解郁,不若用薄荷解郁更神也。”
    此断问答,说出陈士铎对于薄荷一药,实有特殊认识。
    认为其能够,解风邪,解忧郁。
    当年我一直好奇,为何逍遥散里为什么特放薄荷一味。
    虽然功效之中,也能够解释说其能够解郁气,但是总是看起来,觉得不究竟,不彻底,对于其中功效讲究不多。
    看陈士铎对于此药一解释,确实有特殊认识。
    由于陈士铎一直自述,其学识来源于岐伯,仲圣。
    所以书中又写了一些诸多隐秘。
    虽然来源于岐伯,仲圣这种说法有待考证,但是陈士铎也借古人之口,说出了许多药中隐秘,也是古人有所保留的部分,他借古圣贤之口,写出许多。
    书中又有设问。
    问“薄荷解风邪郁结,古人之有用之否?”
    陈曰“昔仲景张夫子尝用之,以解热入血室之病,又用之以治胸腹胀满之症,子未知之耳。”
    “薄荷入肝、胆之经,善解半表半里之邪,较柴胡更为轻清。木得风乃条达,薄荷散风,性属风,乃春日之和风也。和风,为木之所喜,故得其气,肝中之热不知其何以消,胆中之气不知其何以化。世人轻薄荷,不识其功用,为可慨也。”
    虽然薄荷一药,在仲景书中并没有出现。
    但是这段话,确实值得人们思索,思考。
    因为古之药,与今之药,是多少有点出入的。
    就比如有的医家,医者认为,仲景时期所用的柴胡,是银柴胡。
    又比如,术一药,到底是苍术还是白术。
    芍药,到底是赤芍还是白芍。
    葛根,是柴葛还是粉葛。
    人参到底是,党参,还是现在的东北人参。
    这些药物,都或多或少的有些争议在里面。
    至于孰是孰非,还是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你用过这个药,然后这个药你用的来,有效果,那就是真的。
    如果没有效果,那就恰恰相反。
    江云初给这个女人的母亲开完方子之后。
    女子坐在了诊桌旁边的位置上“你给我也诊诊脉吧。从我爸爸出事之后,我也是睡眠不好,头发一大把一大把的掉,我以前不这样的,身体都很好的。”
    江云初点了点头,开始给这个女子把脉。
    女子的脉象没有那么弦,但是很细涩。
    涩为气有余而血不足。
    滑为气不足而血有余。
    涩脉如同刀刮竹。
    “你这个脉象的话,我觉得你月经也有问题,现在是不是月经很少了?”
    江云初一语中的。
    女子立马点了点头“是的。自从上次我父亲的事情之后,我这两个月每次都来两天月经,然后一下就没了。正好找您调理一下。”
    涩脉,在李时珍的濒湖脉诀一书之中有歌诀记载
    “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涩主血少精伤之病,女人有孕为胎病,无孕为败血。”
    对于涩脉,所主的病证,濒湖脉诀之中说的非常清楚了。
    所以要学诊脉,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这里有三个要点。
    一是,能够摸出是什么脉象。
    二是,根据脉象诊断是什么病。
    三是,能否给病人正确的说出来问题。
    把握好这三个问题,就算是正式掌握了诊脉这个技术。
    (前两天和一个小小小师弟,还有一个老老师兄喝茶。
    跟小小小师弟开玩笑,让他给一个人诊脉。
    小小小师弟说,这是滑脉。
    然后就完事了,不说话就盯着瞅着我。
    我一瞅这是让我表扬呢。
    因为我刚刚诊脉了,确实是滑脉。
    但是我没说话,我也瞅着他。
    另外一个老老师兄也瞅着他。
    “我说错了吗?”
    小小师弟让我们瞅的有点头皮发麻。
    我还没有说话,老老师兄说,你要是给别人看病的时候,病人问你,我是什么问题,你就跟病人说,你是滑脉,俩字就完事了?
    小小小师弟纠结于自己是否诊对了脉,便红着脸说,这不是滑脉吗。
    我立马说是。
    小小小师弟说,那不就完了,诊对了就行。
    然后老老师兄瞅着我,让我说。
    我说那个人,我说你最近消化不好,而且多少有点大便不成型,再就是嘴里有点黏黏的,嗓子里总是有痰。
    然后这人立马说,对对对,然后说小小小师弟,这个小哥刚刚说的我的脉象,我也不懂。不过你这个师兄说的症状我倒是全有。
    老老师兄笑着跟小小小师弟解释道你诊脉诊的出来,这是第一步,怎么翻译出让人家能够听懂的话,这是关键一步。
    滑脉有主病诗。
    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淋看尺部。
    这么多症状你得知道,这人是什么情况,不能一句滑脉。给人解决了。
    小小小师弟瞅着我,问我怎么弄的。
    我大概给他解释了一下脉象整体是滑脉不假,关脉滑的明显,且关脉大,这是中焦问题,可以断消化问题,寸上滑。是有痰,尺下滑,是下焦略带湿气,这问题就很明显了。)
    言归正传。
    江云初诊完脉之后,又看了看这个女的舌苔。
    舌红,苔薄白。
    但是颜色偏暗,舌苔下有淤紫。
    这是血瘀的表现。
    江云初开始下笔开方。
    ——————
    桃仁20g
    红花15g
    生地黄16g
    生白芍15g
    当归20g
    川芎9g
    5付
    ——————
    “你这个方子,你吃了之后,可能会往外排东西,或者跟之前一样,不正常的来月经,但是这都是正常现象,不用担心。”
    江云初把两张方子拿起来,去药柜那里抓药,然后这个母女两个人解释一下吃药的时候注意事项,以及怎么煎药。
    给这个年轻女子开的方子,名为桃红四物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