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方案,是教他们写网络。”
    陈昭发完,本以为沈湄妤就算提建议,也得模棱两可地叨叨一大堆。
    但是万万没想到,沈湄妤的意见非常单刀直入!
    “三方案!”沈湄妤道。
    陈昭摸摸头,“为什么您看好三方案?”
    “我们的学生是最天才的学生,他们的工作不应该是鉴赏佳作,而是创造佳作!如果你有能力的话,完全可以培养几个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家出来!”沈湄妤发消息,“我们学校出过有名的严肃文学作家,文学批评家,现代诗人,就是没有出过网络作家。只有你一个,还是入学之前就已经功成名就了。”
    “所以,我非常希望你能走第三个方案,在咱们学校培养一批网络文学作家出来。如果你愿意选择这个方案,我全力支持你。”沈湄妤的态度很诚恳热情。
    陈昭仔细想了想,觉得确实,这个第三方案可行性最强!
    首先,如果是鉴赏网络文学的形式,那么很有可能没几个人愿意报名。
    原因很简单,网文都有排行榜,大家想要看好书,直接去排行榜上扒就好了,还用的着你介绍?
    如果上网络文学的历史课,那就更没人报名上课了。
    网文一共还不到三十年的历史,有啥好讲的?
    完全没搞头!
    而且想要把历史讲的妙趣横生,让一大堆学生来旁听,陈昭自认没这个能力,太困难了。
    但是,如果选第三方案,就完全不一样了!
    陈昭可以直接打出课程噱头“一学期时间,助你成为年入百万网文大神!”
    肯定有很多学生奔来!
    而且,选择第三方案,除了噱头大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好处。
    比如说,陈昭从网文高度成熟发展的前世而来,见过各种各样的招数,都是这个网文发展滞后的世界没有的!
    随便扔一个套路出来,都能开创新流派!
    简直相当于怀揣一大堆武林秘籍穿越到异世界!
    就像带着一大堆机枪大炮的图纸回到古代!
    而且这个世界的网文陈昭看的很少,如果上鉴赏课和历史课,还真不一定能拿下。反而是上写作课,非常容易!
    定了,就第三方案!
    陈昭噼里啪啦打字,给沈湄妤回消息
    “好的,我决定了,用第三方案!”
    沈湄妤也是秒回消息
    “课程名定什么?《网络文学写作成神课程》,怎么样?”
    陈昭立刻回了一连串大拇指的表情,这课程名太好了,让人一看就知道这课是干什么的,就是培养神级网文作家的!
    肯定能吸引一大群人!
    校长英明!
    校长高明!
    校长就是校长!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校长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大海航行靠舵手,陈昭开课靠校长!
    陈昭习惯性地把这些话敲了出来,条件反射地想发过去拍马屁,但是最后还是没点发送,又全删了。
    沈湄妤这个女校长一看就不是凡人,带有浓浓的书卷气和开明风格,虽然很年轻,但是思想境界已经高度成熟,不会对拍马屁感兴趣,狂拍一通马屁反而有可能起反效果。所以还是不拍为好。
    “你明天早上九点来一趟学校,去文学院老师办公室报道,领取你的各种工作用品和办公室钥匙。然后具体什么时间上课,我再看看协调一下。”沈湄妤道。
    陈昭一惊“工作用品?办公室钥匙?还有这待遇呢?”
    沈湄妤的口气理所当然“当然了,你可是罗布泊大学正经八百的老师啊!”
    ······
    翌日,早八点钟。
    北京时间是八点,京城已经阳光明媚人流熙攘了。但是罗布泊的太阳才刚升起来没多久,大部分人还在睡觉。连校园里的猫猫狗狗也都还有一半在打盹。四下一片静谧。
    陈昭溜溜达达,找到了文学院的办公大楼,很气派的建筑,和悉尼歌剧院有点相似,只不过悉尼歌剧院是帆船造型,而文学院的办公大楼是摊开的巨书。
    这本“巨书”的书脊有三百多米长,每一张书页都能盖满大半个操场。白色的墙壁和巨大的落地窗构成了这座宏伟的建筑。罗布泊大学文学院的老师们就在这里办公。
    已经有很多老师和教授模样的人陆陆续续进入这栋建筑,陈昭跟着进去。
    进去没多久,就看到了指示牌
    “新老师报到请上二楼。”
    陈昭上了二楼,跟着指示牌一路前进,来到了一个很宽敞的大厅,门口写着“新教师报到处”,有很多人已经在等待了!
    看了看在场等待报道的老师们,大多数是中老年人。有的半秃,有的全秃,有花白头发的,还有戴着假发的。甚至还有两个坐轮椅的老头,土埋半截的年纪了,居然还来当老师,可能是真的热爱教书育人这个职业吧。
    毕竟,想要成为有学术造诣的人,大多数人只能用几十年的时间勤学苦练。等够了到顶尖大学来当老师的资格,年纪往往已经不小了。
    陈昭是个例外。
    全场就他最年轻!
    年轻的都有点过分了!
    除了陈昭以外,最年轻的都四十多岁,进入更年期了!
    陈昭在角落找了个位置坐下等待,观察这些老师,也就是自己将来的“同事”们。
    很多人似乎都互相认识,正在热情寒暄
    “马教授!您不在哥伦比亚大学干吗?跳槽过来了?”
    “刘老师,您去年主持作协会议的时候,我就在底下第一排!”
    “老赵啊!怎么又在这见到你了!我本来以为我升到罗布泊大学当老师,可算是能压你一头了,没想到你不声不响的也来啦!咱俩这二十年还真是阴差阳错又形影不离啊!”
    “邵教授,您去年在北大开的德国文学史课讲的很好啊!我从网上都看了!”
    “吴老师,听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要选您新出的长篇?”
    “上周我跟作协主席聊了聊现在国内文学的发展,达成了这么几点共识啊,第一个是······”
    屋里很热闹!
    乌泱乌泱的!
    突然,有人注意到了角落里年轻地能掐出水来的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