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说笑间不多久便来到了云城。
    本来北方的建筑只有敦实厚重感的特点,但到了蒲州地界。
    那高耸的鹳雀楼一下子就吸引住众人的眼球。
    虽然鹳雀也如同其他的名楼一样几经损毁,但对于晋省来说。
    没有人比他们更加懂得唐宋的营造。
    毕竟北岳衡山上的悬空寺至今依旧在诉说着晋魏时期的故事。
    五台山上佛光寺的大殿也从不败给岁月的风霜。
    千年来,华夏的匠人总是用他们最精湛的技艺在历史中刻下属于他们的技艺。
    他们在告诉世人,木头是可以传承千年的。
    他在警醒世人,钢筋水泥的结构其实并没有看似软弱的树木来的可靠。
    而登上鹳雀楼的王之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当说起他,人们总离不开边塞这个标签。
    毕竟他总是和岑参、高适、王昌龄一起出现。
    作为大唐边塞F4的他们总是在诉说着有关于边疆的愁苦。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一词一句都在传颂着大唐盛世下的不易。
    有了他们这样的人,后世才知晓原来繁华如大唐,竟然也是有人在负重前行。
    古代的蒲州地界上,原来黄河之上的鹳雀楼已然不知所踪。
    我们也仅仅是能凭借些许遗留的痕迹才能知晓当年的故事。
    这天傍晚,在夕阳的映照之下,李程登上了鹳雀楼。
    这天的鹳雀楼雄伟,飞檐上的雕饰在夕阳中宛如披上了金色的外衣。
    “每次看李程登楼,都有一种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的感觉。”
    “兄弟,你这是悟了呀。”
    “直接就套用我滕王阁序的内容?”
    “反正效果都一样,都是楼,拿来用用嘛。”
    “之前的江南三大名楼都是千古名篇,不知道这四大名楼的最后一楼,李程会怎样结尾啊。”
    镜头中李程穿上了盔甲。
    他的甲光在夕阳中熠熠生辉。
    “这身行头有点骚啊!”
    “这是什么铠甲?历史系的大佬能不能给我们科普一下?”
    “兄弟,这就你就问对人了。”
    “你们看他胸前那明晃晃的护心镜,和身上的鱼鳞甲片,这一看就是我大唐的铠甲巅峰,明光铠。”
    “据说当时打仗的时候,那些外邦异族看到这个铠甲直接就逃!”
    “那可是强大的象征!”
    “而且我们华夏的铠甲又不像西方或者东边那个小岛上的铠甲一样。”
    “我们还兼具了美观实用的两大特点。”
    “这在视觉上就能给人以震慑,而且防御能力还丝毫没有牺牲!”
    “这就是我华夏的技艺。”
    “可以的,兄弟,你这历史学的到位啊!”
    “好想拥有一副这样的盔甲啊。”
    “想想吧,兄弟,盔甲这种东西是管制的,放在古代那是要砍头的!”
    画面中李程身着铠甲手托兜鍪。
    此时的他好像是那建造鹳雀楼的宇文护,好像又是那在边塞多年的王之涣。
    满目所至黄河奔涌向东而行。
    白日已经缓缓落山。
    在李程的眼中让观众看到了一种渴望,一种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
    一种就像是理想是那山间的夕阳,自己想要去追逐却始终求而不得的渴望。
    但从坚毅的眼神中,大家又没有看到些许的失落。
    因为李程始终在攀登。
    他脚步稳健、眼神坚定。
    他始终相信只要更上一层楼就必定能抓住那些在旁人看来不可能的目标。
    “这眼神真是绝了。”
    “李程现在对于表演真是越来越精湛了。”
    “这眼神中有些许的失落,但更多的却是那求索向上的奋斗之气。”
    “也就是他了,换个其他人可能登楼就是登楼而已。”
    “又怎么能表演出这样的这样感觉?”
    “感觉这一首诗会不一般啊。”
    “在这样饱满的情绪之下,出来的诗句怎能不震古烁今?”
    就在这时,李程已经在缓慢中登上了顶楼。
    入目所至,远山、河流,原野。
    景色入眸,皆是豪放而辽阔。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
    “李程这说的是什么方言?”
    “我怎么听不出来?”
    “但是听起来好像很有韵味啊。”
    “这韵律感太强了!”
    “好像他的方言中多了很多不一样的音,有没有懂哥出来解释一下?”
    “兄弟,这是古语发音,也就是说这首诗用的是古代的韵律。”
    “所以我们听起来就是特别的舒服。”
    “但是,当你用现代的汉语来念的时候,就会感觉总有一些别扭。”
    “原来如此,可以的这波活不错。”
    “就是,兄弟们,你们有没有觉得这首诗有点简单了?”
    “我感觉完全没有跟上我的期待啊。”
    这时语文课代表跳了出来。
    “简单?”
    “这首诗可不简单!”
    “‘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
    “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古人曾用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来论画,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
    “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这样的诗句简单?”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
    “这样的诗句你告诉我简单?”
    “课代表同志,我错了。你别教育我了,我感觉回到了那个被语文老师支配的年代!”
    “兄弟,朴素中蕴含哲理,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你就学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