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顿时眉头皱起,他定睛一看,原来反对的人就是右丞相-胡惟庸。
    这个胡惟庸,咱如此重视他,还提拔他成了右丞相。
    但结果这个人丝毫没有感恩戴德,反而在羽翼丰满之后,屡屡跟咱唱反调。
    想到这,老朱沉声道:“丞相有何见解?”
    胡惟庸走到正中央,手中拿着笏板,双手一拱道:“陛下,值此神榜降临之际,还是稳定民心为主,不宜多有动作”
    “是啊,陛下,丞相之言是老成谋国啊”
    “陛下,治大国如烹虾,需慢火轻炖,不可操之过急啊”
    随着胡惟庸带头反对,其身后的簇拥者们,也开始纷纷反对起来。
    朱橚眉头一挑。
    这胡惟庸说的有没有道理?
    他觉得是有道理的,但很少,几乎可以说是忽略不计。
    没错,排行榜一出,天下是会有些动荡,个别有心人一定会趁此机会,反对朝廷。
    但再多的声音,老朱直接祭出朱祁镇的人头,都会逐渐消失。
    而此时也正是收取商税的好时机,大明的经济一定要转型。
    当然,不是说一旦收上商税大明就不再需要农税了。
    对于大明这么一个封建王朝来说,生产力没有提高。
    就决定了大明需要农税,而且农税还要占据大头!
    收取商税,也不过是延缓大明紧张的经济罢了。
    再加上大明刚刚建国不久,商人,土豪士绅的力量还不算强,也可以说是基本没有。
    农业稳国,商业富国,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此时是改变一切的最佳时机。
    本朝若是不把一切定下来,今后的皇帝就更改变不了什么了。
    那也就不免走上了一个怪圈。
    朝廷想要剿灭流寇,需要加饷,加饷导致流寇更多,流寇一多就需要更多的饷银,来剿灭流寇。
    明末就是死在这么一个怪圈之下的。
    此时,端坐在龙椅上的老朱,面色顿时一沉。
    作为一个开国君主,他不喜欢有人反对他的想法。
    老朱如今觉得丞相这个制度,对皇帝来说,不是一个好制度。
    反而极大的限制了皇帝的权利。
    这不好,十分的不好。
    老朱刚想反驳胡惟庸,就瞧见朱橚隐晦的对着他挑了挑眉毛。
    想要说出去的话,也顿时憋在了嘴里。
    只能回复道:“既然丞相反对,那这件事过后再议,对于之前所说的,丞相没有意见吧”
    老朱紧紧盯着胡惟庸,胡惟庸也不禁心里一紧。
    他知道这是陛下不满了,笑道:“遵陛下之令”
    朝堂上其余胡惟庸的簇拥者们,也纷纷露出了胜利的微笑。
    开国皇帝又如何,还不是得在咱们文官的规矩里面办事。
    不然的话,咱们就让你一件事办不成。
    前元如何,大明也要如何!
    不过是换一个当家罢了,也没什么不同罢了。
    文官内心的傲慢,朱橚其实也猜到了一点。
    相信也正是这群文官功臣的傲慢,处处桎梏老朱。
    老朱是个什么脾气秉性,他可太清楚了。
    谁跟他作对,就要做好去见阎王爷的打算。
    老朱是不会允许这些人,继续限制他的。
    历史上就是因此才死上了一大批人,空印案,胡惟庸案都证明了这一点。
    至于蓝玉案,不过是老朱为了给朱允炆铺路罢了。
    朱橚摇了摇头,随着下朝,就被老朱叫到了乾清宫。
    他刚到,就见到老朱笑吟吟的跟着朱标说着什么。
    完全不见刚才早朝那般阴沉的模样。
    朱橚不等老朱赐座,径直的坐在了朱标下手的位置。
    “老五来了,来说说吧,刚才咱就好奇你给咱使眼色,又有什么歪主意了?”
    朱橚回复道:“回父亲,儿臣倒是有些想法”
    在朝堂上,胡惟庸不是单纯的为了反对而反对。
    而是因为其中有些厉害关系。
    朝中不少淮西将领,家中都有商铺,一旦提高商税门槛,损伤的是他们的利益。
    所以胡惟庸才带头反对。
    再加上,散朝后朱橚见不少官员将领,面露得意之色。
    所以他早想要好好惩治他们一翻了。
    于是,朱橚想到了一个注意。
    “儿臣觉得应该施行官绅一体纳粮”
    老朱和朱标顿时面面相觑,随即便紧皱起眉头来。
    这几个字浅显易懂,老朱和朱标转念一想就明白了。
    老朱追问道:“官绅一体纳粮,那皇亲纳粮不纳粮?”
    老朱这个人对大臣倒是刻薄许多,但是对自家人那是没的说。
    很多皇亲国戚,老朱是能赏田就赏田,能赐爵位就赐爵位。
    朱橚斩钉截铁的说道:“纳粮!不禁皇亲要纳粮,就是我们这些皇子皇孙,就连父皇的皇庄都要纳粮!”
    老朱眉头皱起的更深了,摇了摇头道:“不行!咱当平民百姓的时候要给官府纳粮,现在成了皇上还要纳粮,那咱不是白当这个皇帝了么!不行,绝对不行”
    朱橚笑着劝解道:“父皇,如此做,是给天下人做表率,就连皇室都纳粮了,那些土豪士绅,朝廷官员还有什么理由不纳粮?”
    “而且父皇,您也看到了,崇祯有多穷,您也不想看到后世子孙,库房越来越穷吧?”
    这时,朱标也起身拱手道:“父皇,老五说的对,而且儿臣建议清查天下田亩”
    朱橚接着说道:“不仅要如此,有地者交税,无地者不交税,地多者多交,地少者少交,可以定为行事原则,对天下百姓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啊”
    而且大明有老朱的锦衣卫监察天下,也不怕个别的土豪士绅瞒报。
    毕竟土地有数,若是没人认领,那土地自然会成为官田。
    当然,估计也没人这么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