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我在大明开医馆 > 第263章圣贤书居然成了背锅侠!

第263章圣贤书居然成了背锅侠!

    炭盆里最后一点红光暗下去。

    徐妙云盯着那点残烬,像要把灰盯出个洞。

    马淳的话,像冰水,把她心里那点说不清的淤堵冲开了。

    对,不是圣贤书有毒。

    是人变了。

    “我明白了。”她突然出声。

    马淳刚整理完药箱,手顿住,抬眼看她。

    “书还是那本书,”她语速快起来,脑子里亮堂堂的,“上面的字,仁义道德,劝人向善,一点没变。”

    “坏的是人。”

    “是人爬上了那高台子,得了富贵,穿暖了吃饱了,心就变了方向。把原本喊天下为公的心思,全用来扒拉自家锅里那点东西了。”

    “怕位置不稳,怕捞不到更多,怕子孙享不了福。”

    “所以拉帮结派,所以贪得无厌!所以能把黑的说成白的!”

    她越说越觉得痛快,像揭掉了一层蒙眼的布。

    “可出了事呢?”她猛地看向马淳,“那些被他们坑害的百姓,那些骂官的人,他们懂这个?”

    马淳没说话,眼神示意她继续说。

    “百姓不懂!”徐妙云拍了下膝盖,“百姓只知道当官的念着圣贤书做了坏事,自然就觉得那书教坏了人!那书是祸根!”

    “书不会喊冤啊!”她有点急,“白纸黑字,被人拿来挡箭,连个喊冤的机会都没有!”

    “当官的,谁会去跟百姓解释?”徐妙云冷笑,“解释什么?说不是书的错,是我们自己当了官心就黑了,就忘了本了?”

    “那不是自个儿打自个儿的脸吗?不是指着鼻子告诉天下人,他们是两面派?”

    她眼神锐利起来:“所以干脆不说!甚至,巴不得大家都去骂那几卷死书!骂孔夫子!骂朱夫子!”

    “这样一来,骂名全落在书上头了。他们做的那些脏事儿臭事儿,反而不那么扎眼了。”

    “那些搜刮民脂民膏的骂名,那些残害忠良的狠毒,都甩给了不会说话的圣贤书!”

    她抓起几上那张揉皱的邸报,用力一撕。

    刺啦一声响。

    “好书啊!多好的挡箭牌!做了婊子,还顺手就给圣贤立个牌坊,把自个儿的烂账刻碑上让天下人骂去!”

    碎纸片被她狠狠攥在手心。

    “真毒!真脏!”她从牙缝里挤出这几个字。

    马淳一直安静听着。

    他拿起火钳,拨弄了一下炭盆灰里那点微红。

    “是这个理。”他终于开口。

    “书不会开口,人就欺负它。欺负它的名头大,目标也大。”

    “一盆脏水泼上去,粘得牢,洗不净。”

    他放下火钳,拍拍手上不存在的灰。

    “好处呢?好处是当官的日子安稳了。只要圣贤书还在风口浪尖上顶着,他们心里那点鬼,就能藏得深一点。”

    他看向妻子。

    “谁愿意被人指着脊梁骨骂祖宗十八代?骂书?骂几句书算什么,书又不会找他们算账。”

    “骂名有人担了,锅甩出去了,做事就少了几分顾忌。”

    徐妙云气得胸口起伏:“就为了这几分‘顾忌’,天下多少好官也跟着受累!读书的名声都臭了!”

    马淳走到窗边,微微推开条缝。

    冷风灌进来,吹散了屋里最后一点炭火气。

    “所以啊,”他背对着徐妙云,“那些真心抱着圣贤书想救世的读书人,最难。”

    “想做事,得先把自己从那脏水里拖出来。得先证明自己和那些穿花衣裳的蛆不一样。”

    “心累,路也难走。”

    他关上窗,寒意瞬间消失。

    “像种地,”他走回来,“种子撒下去,有好种,也有混在里面的稗子。稗子疯长,吸地力,抢养分,收成坏了,人骂的都是地不行,是种子不好。”

    “有几个有眼力见的,能看出是稗子的祸?”

    他坐到徐妙云对面。

    “可地还是那块地。好种子憋屈,还得使劲长,不然连根都没了,彻底成了稗子的天下。”

    徐妙云盯着那盆冷灰,半天没说话。

    她忽然长出了一口气。

    “憋得慌!”她说,“就像被人捂着嘴。”

    马淳笑了。

    是那种洞悉一切,又带点无奈的笑。

    “你当那些在上面,心里门清的人,就不憋?”他反问,“心里清楚书是被冤枉了,是自己人砸了招牌,可偏偏还得看着天下人一起骂。更憋!”

    “那怎么办?”徐妙云问,“就这么看着?”

    “怎么办?”马淳拿起旁边的艾灸盒,手指摩挲着光滑的铜面,“无非两条路。”

    “要么,自己也变成稗子,跟着疯长,一起快活。骂名?骂去呗,反正大家都骂书,又没点名道姓骂我张三李四。”

    “要么,”他抬起眼,目光平静,“就咬碎了牙,也得当好种。长出金灿灿的穗子,让走过路过的人看看,这块地里,也能结出好粮。”

    “总得有那么几个,能把腰杆子挺直了,让天底下的人都看看——不是种子坏了,是人坏了!”

    他把艾灸盒轻轻放在一边,“难。可再难,路也不能断。”

    里间传来孩子哼唧的小奶音。

    徐妙云紧绷的肩线慢慢放松下来。

    那股堵得慌的愤懑,渐渐变成一种沉甸甸的了然。

    她从榻上站起身。

    马淳也站起来。

    两人对视一眼。

    没有多热烈的情绪,只有一种心照不宣的明净。

    “睡吧。”徐妙云说,声音轻了,“明天还得出门。”

    马淳点点头:“嗯。”

    徐妙云走去里间门口。

    她撩起帘子,停了一下,没回头。

    “明天我让人把你那些压箱底的经书翻出来,”她说,“晒晒。放久了有霉味儿,对书不好。”

    马淳怔了怔,嘴角微不可察地弯了一下。

    “好。”

    ……

    东宫,偏殿

    炭盆里的火早没了心气。

    吕氏裹着厚裘,靠在软榻上。

    老嬷嬷跪在脚踏边,一遍遍往快要熄灭的炉膛里添银霜炭。

    “娘娘,添了炭,一会儿就暖和了……”老嬷嬷道。

    吕氏眼皮都没抬一下。

    她那只早已无用的腿搁在厚厚的锦垫上,藏在裘袍里,像个沉重的赘物。

    “外面……可还有动静?”吕氏突兀地问。

    老嬷嬷添炭的手一抖,炭块差点撒出来。

    她慌忙稳住:“回娘娘,没……没什么大动静了。前头……听说衙门前闹嚷的举子们都散了……”

    “散了?”吕氏的声音飘忽,像梦呓,“那些被放出去的……也没事?”

    “听着是……没再……”老嬷嬷不敢多说,“像是……风波过去了……”

    吕氏搁在裘袍上的手,指尖几不可查地蜷缩了一下。

    过去了?

    那股几乎将她活埋的巨浪,掀翻了大半个江南,扯掉了多少遮羞布……竟然,就这么过去了?

    她那只瘫痪的腿,僵硬地搁着。

    她试图抬一抬膝盖,纹丝不动。

    手指掐了一下大腿,隔着厚缎,毫无知觉。

    “呵……”极轻极轻的一声笑,从吕氏喉间逸出。

    看吧。

    她赌对了。

    江南根深叶茂,哪是几把砍刀能斩得干净的?

    朝廷……终究是怕了。

    怕断了根基,怕朝廷空了架子!

    瞧瞧,连那个活阎王蒋瓛都收了刀。

    攀咬出来的名单成了废纸,放出来的人安然无恙。

    贡院门前闹翻天,朝廷除了分了个什么荒唐的北榜,还不是息事宁人?

    一个瘸了腿的太子妃,又算什么?

    朱标总不能亲手勒死他儿子的亲娘!

    她这位置,终究还坐得稳!

    一丝病态的、扭曲的得意,像冰冷的蚯蚓,悄然爬上心头。

    “命。”她低语,“命不该绝。”

    老嬷嬷没听清,困惑地看着她。

    吕氏却不再说话。

    沉重的脚步声忽然传来。

    不是宫人轻悄的碎步,也不是侍卫整齐的皮靴,而是落得很实、很稳的力量,一步步踏在廊下的青砖上,越来越近。

    停在门口。

    吕氏的心,瞬间沉了一下。谁?

    没等她发问,殿门被推开。

    不是侍从,而是朱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