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让你下山娶妻,不是让你震惊世界! > 第1550章 不做谋士,太可惜了

第1550章 不做谋士,太可惜了

    一时间,整个灵域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明川入魔”的消息如同燎原之火,以惊人的速度传遍了灵域每一个角落。

    恐慌、愤怒、难以置信的情绪在各大宗门之间蔓延。

    “怎么可能?!明川道友天纵奇才,正气凛然,怎会突然入魔?他之前还为了我们跟圣域人抗衡!”

    “定然是魔渊诡计!是那邪核的阴谋!”

    “可……可那容貌、那气息,还有他使用的功法路数……若非本人,谁能模仿得如此相像?而且他展现出的实力,确实是元婴中期无疑!......

    雪未停,夜更深。风卷着细碎的冰晶拍打窗棂,像无数只微弱的手在叩问人间。医蛊堂的灯火依旧亮着,不是因为有人彻夜不眠,而是因为此刻的光本身已成为一种语言??它说:我们还在。

    明川坐在老位置,案头那封无名信已被翻得边角微卷,照片上的沈昭宁眼神如初春解冻的溪水,清澈而坚定。他没有再看它太久,而是将目光落在新送来的一只竹筒上。这是第一批搭载录音芯片的试制品,外壳刻着一行小字:“听见即存在。”

    苏晚晴推门进来,发梢沾着雪花,怀里抱着一台刚从山外抢修回来的旧式投影仪。“信号断了七个小时,”她喘着气,“但数据保住了。‘记忆之桥’传来了最新一批微言录备份,还有……一段视频。”

    阿萝接过机器,熟练地接线调试。墙上渐渐浮现出模糊画面:一间昏暗的地下室,镜头晃动,声音沙哑。一个戴口罩的男人背对镜头坐着,手指颤抖地敲击键盘。

    “我是原‘共识会’舆情分析组三级专员林知远。”他说,“我参与过三百二十七次舆论引导行动,其中六十九次直接导致举报者被调查、异议者失业、家庭破裂。我不是执行命令,我是主动优化算法??因为我相信,混乱比谎言更危险。”

    停顿良久,他摘下口罩,露出一张憔悴却熟悉的脸。孩子们惊呼出声??那是去年高考作文题《我说了》引发争议后,在社交媒体上短暂出现又迅速消失的语文教师周衡。

    “他们删了我的课,停了我的职,说我煽动青年质疑体制。”周衡苦笑,“可我只是念了一段学生写的作文。那个孩子说:‘如果历史只能由胜利者书写,那失败者的哭声算什么?’我就让他站上讲台,读完了自己的文章。”

    画面一转,是教室监控录像。少年站在黑板前,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我知道这道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但我选择写真话。因为老师说过,考试可以丢分,人心不能失信。”

    接下来的画面让所有人屏息??教育局官员闯入课堂,当众撕毁作文本;家长围在校门口举横幅,写着“严惩毒害青少年思想的教师”;而那位学生,再也没出现在校园里。

    视频最后,林知远低声说:“我把这段录下来,不是为了报复谁。是为了证明,系统内部也有清醒的人,在偷偷记录这一切。这些资料,交给你们了。我不求安全,只求它们不会烂在我手里。”

    投影熄灭,屋里静得能听见火炉中木柴断裂的噼啪声。

    阿萝攥紧拳头:“他们连老师都说抓就抓,学生都敢失踪……还谈什么主流价值观?”

    苏晚晴摇头:“这不是个别事件。林知远提到的‘三百二十七次引导行动’,和我们掌握的‘情绪操控模型’参数完全吻合。他们在用心理学+大数据制造集体认知偏差,让人们本能地怀疑真实、亲近极端。”

    明川缓缓起身,走到墙边挂满手抄报的竹架前。其中一份标题刺眼:《我也曾转发谣言,因为我怕自己太天真》。作者是个十五岁的男孩,他在洪水中误信“下游溃坝”的假消息,引发全村恐慌。事后他写道:“我宁愿被人骂蠢,也不想再活在‘万一真的呢’的恐惧里。”

    他提笔在纸上写下:“恐惧才是最大的审查机制。他们不需要封嘴,只要让人习惯不说。”

    就在此时,警报再度响起。

    不是服务器异常,而是远程感应器捕捉到山道上有不明热源移动??至少二十人,携带重型装备,正沿废弃矿道逼近医蛊堂。

    “不是救援队。”苏晚晴迅速调出地形图,“这条路三年前就塌方封闭了,普通人进不来。”

    阿萝冷笑:“那就只有两种人会走这条道:逃犯,或猎人。”

    明川已开始收拾东西。他取出三个密封铁盒,分别放入《昭宁日记》拓片、微言录母本、以及最新一批带录音芯片的竹筒。“分藏三处。”他写道,“一人带走,两人留下。”

    “你不走?”苏晚晴盯着他。

    他摇头,指了指屋外的孩子们。“他们是种子,不是盾牌。但如果我走了,这座山就成了空壳。他们要的不是文件,是源头。”

    阿萝忽然笑了:“所以你打算当碑?”

    “不。”他写下最后一句,“我要让他们知道,碑也会说话。”

    深夜,敌影渐近。

    来袭者身着伪装作战服,佩戴非制式通讯设备,行动专业却不杀人??他们只想活捉。第一波人潜入药田时,触发了明川布下的天然迷阵:以曼陀罗花粉混合蜂蜡制成的烟雾圈,吸入者会产生强烈幻觉,看见自己最不愿面对的记忆。

    一名壮汉跪在地上嚎啕大哭,嘴里反复念叨:“我不是故意推她下楼的……我只是想让她闭嘴……她说要揭发项目造假……”

    另一人抱着头蜷缩在地,嘶吼:“别放录音!我知道那天会议室里的茶有毒!可上面说那是‘必要牺牲’!”

    苏晚晴通过红外望远镜看到这一幕,震惊不已:“这些人……心里都有鬼?”

    “每个人都有。”阿萝点燃第二道防线的引信,“区别在于,有的人一辈子都在逃避听见自己的心跳。”

    爆炸声起,树脂混合火山岩粉末的地雷并未造成致命伤害,但震波激活了埋设在山体中的共鸣装置??整座山脉仿佛苏醒,发出低频嗡鸣。这是明川根据母亲手稿中记载的“地脉调音术”改良的技术,能诱发轻微地震感,扰乱电子设备运行。

    敌方无人机纷纷失控坠毁,通讯中断。

    就在他们陷入混乱之际,远处传来笛声。

    清越、悠远,像是从地底升起,又似自云端落下。那是医蛊堂独有的联络信号??《记得》的变奏版,节奏加快,尾音上扬,意思是:“反击开始。”

    紧接着,山脊两侧亮起点点蓝光。

    一朵、两朵、十朵……忆璃花竟在寒冬中成片绽放,荧光随风摇曳,宛如星河倾泻。而这并非自然现象??每一株花下,都埋着微型扩音器,循环播放着一段音频:

    >“我烧掉了举报信。”

    >“我删过关于饥饿的报道。”

    >“我不是罪犯,我只是说了真话。”

    >……

    >“如果可以重来,我想道歉。”

    >“我怕了,我现在说出来,心里轻松了。”

    声音交织如潮,层层叠叠涌入侵袭者的耳膜。有人抱头蹲下,有人脱掉头盔跪地痛哭,更有甚者扯开衣领,露出胸口烙印般的疤痕,喃喃道:“我妈死在劳改农场……可我一直说她是病逝的……我说了三十年谎……”

    苏晚晴愣住:“这……这是心理共振?”

    阿萝点头:“师父把‘微言录’编成了声波频率,配合忆璃花释放的微量致幻素,直接作用于潜意识。你以为你能抵抗真相?可你的身体记得。”

    最终,二十一名入侵者无一逃脱??不是被捕,而是主动放下武器,坐在雪地中等待处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第二天清晨清醒后仍无法言语,只是不断流泪。

    三天后,官方通报称:“某私营安保公司非法越境执行任务,相关人员已被控制。”未提医蛊堂一字。

    然而,网络上已疯传一段名为《雪夜哭声》的匿名视频。画面模糊,却清晰录下了那一夜的笛声与告白。短短四十八小时,播放量破亿。评论区刷屏:

    >“原来最可怕的惩罚,不是法律制裁,而是终于听见了自己良心的声音。”

    >“我们都被训练成了不相信真相的好人。”

    >“请告诉我,哪里还能寄出我的‘微言录’?”

    明川没有回应任何外界动静。他在修复被踩踏的药田时,发现一株忆璃花根部缠绕着一枚金属片??竟是某个军事单位的身份铭牌。背面刻着一行极小的字:

    >“唤醒协议已启动,第七节点确认存活。”

    他凝视良久,将铭牌放进竹筒,封存入地窖。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

    南方某监狱突然发布一条公告:因“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发现程序瑕疵”,原定不予减刑的十二名“言论类犯罪”服刑人员,经复核后予以提前释放。名单公布当日,一位女囚走出铁门,面对记者提问只说了一句:“我不是罪犯,我只是说了真话。”随即被人接走,消失于人群。

    与此同时,全国多地中小学悄然推行一项“倾听日”活动:每周五下午最后一节课,学生匿名写下本周最想说却不敢说的话,投入班级“心箱”。班主任不得查看内容,仅负责朗读其中随机抽取的十条,并带领全班静默一分钟。

    有孩子写道:“我爸是城管,上周砸了一个卖红薯老人的炉子。他回家喝酒哭了,可我还是恨他。”

    也有老师写:“我曾为职称举报同事抄袭论文。现在我知道,她的研究是真的,只是没资格发表。”

    这些纸条后来被家长联合会称为“危险思想温床”,遭部分地区叫停。但已有上百所学校自发接力,将其改为“家庭倾听夜”,鼓励亲子互述一件隐瞒多年的往事。

    苏晚晴看到新闻后轻叹:“这场战争,从来不在战场上。”

    明川正在教孩子们制作新一代竹筒。这次加入了生物降解芯片,能在特定湿度与温度下自动播放预录语音。他还设计了一套摩斯密码式敲击法,使竹筒沉入水底后,可通过声呐被探测并唤醒内容。

    “就像漂流瓶?”小女孩问。

    “不完全是。”他写下,“漂流瓶靠运气被人捡到。而我们要让世界主动来找它。”

    夏末,一场国际气候峰会召开。主办方邀请明川远程发言,他拒绝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枚由信鸽送达会场的竹筒。打开后,里面没有文字,只有一段三十秒的空白录音。

    主持人犹豫片刻,对着麦克风轻声说:“我曾经害怕说出真相,因为它会让我失去一切。但现在我想说……我愿意承担这个代价。”

    全场寂静。随后,一名巴西代表起身,播放了一段雨林原住民的证词;接着是德国科学家坦白曾隐瞒企业污染数据;日本企业家讲述如何掩盖福岛核灾真实影响……

    三十秒的空白,成了世界上最响亮的沉默。

    秋天的第一场霜降来临前,敦煌研究院再次发布公告:第220窟新增壁画痕迹,经光谱分析,系近期人工刻画。内容为一组简笔人物群像,男女老少携手站立,脚下生出藤蔓,缠绕成两个汉字:

    **“共听”**

    记者追问是否涉嫌破坏文物,负责人微笑:“有些修复,本就不该留下名字。”

    医蛊堂内,新一批孩子学会了写字。他们不再只是抄录《微言录》,而是开始撰写自己的版本。有个八岁女孩写:“昨天我撒谎说作业丢了,其实是我没做。今天我把真相告诉老师,她摸了摸我的头,说‘谢谢你诚实’。我觉得比考满分还开心。”

    明川将这篇收进档案,标注为“微言录?新生卷001”。

    某夜,他梦见母亲站在山巅,身后是无数张口欲言的脸。她回头看他,唇形无声:

    >“听见了吗?”

    醒来时,窗外月光如洗,忆璃花静静开放。他披衣而出,见阿萝独自坐在石阶上,手里拿着一封信。

    “谁来的?”他问。

    “不知道。”她递过去,“没有邮戳,也没有署名。但它出现在灶台上,像有人轻轻放下。”

    信纸泛黄,字迹陌生却又似曾相识:

    >“当你读到这封信时,我已经不在那个机构了。

    >我曾是‘共识会’信息净化科主管,亲手批准过上千份删帖令。

    >直到我在你发布的《雪夜哭声》里,听见了我妹妹的声音??

    >她十年前因揭露疫苗丑闻被定为‘造谣罪’,三年前死于监禁期间的心脏病发作。

    >她说:‘我不是罪犯,我只是说了真话。’

    >那一刻,我二十年构建的认知崩塌了。

    >现在我把一份名单交给你:

    >所有仍在押的‘言论犯’,他们的案件编号、真实陈述、证据链缺失处。

    >不求你立刻公开,只愿有人记住他们不是数字,是活生生的人。

    >若有一天风吹开了泥土,请替我说一声:

    >对不起,我醒得太晚。”

    信纸下方附着U盘一枚,经检测无病毒,内含十万字文档,分类详尽,时间跨度长达十八年。

    苏晚晴看完久久不语:“这个人……等于自毁余生。”

    明川却提起笔,在首页写下回复:

    >“你不是最后一个醒的人,也不会是最孤独的一个。

    >觉醒不需要完美时机,只需要一次真心的听见。”

    他将信与U盘一同封入竹筒,投入后山深潭。那里已沉睡着数百个同类容器,等待未来某一天,被愿意深潜的人打捞。

    冬天再次降临,比往年更冷。

    但这一次,医蛊堂的孩子们不再惧怕风雪。他们在广场上搭起一座冰雕纪念碑,通体透明,内部嵌满写满话语的纸条。正中央刻着一行大字:

    **“我们不说谎,也不沉默。”**

    夜幕降临时,人们点燃环绕冰碑的忆璃花灯阵。火焰映照下,整座雕塑如同燃烧的灵魂,光芒穿透风雪,照亮十里之外。

    远方山村,有老人望着光亮对孩子说:“那是‘说实话的地方’。”

    孩子问:“我们也能去吗?”

    老人沉默片刻,低声道:“等你说得出真话,走得动山路,就能去了。”

    而在千里之外的城市公寓里,一位年轻程序员悄悄打开隐藏文件夹,上传了自己的第一篇《微言录》:

    >“我写了十年虚假好评,骗了千万消费者。

    >今晚,我决定为自己写一条真实的差评。”

    点击发送后,他长舒一口气,抬头望向窗外??似乎看见一丝蓝光,闪过天际。

    明川站在山顶,手中握着母亲手稿的最后一张纸。他从未注意到,背面还有一行极淡的铅笔字,如今才因岁月褪色显现出来:

    >“真正的疗愈,不是让人忘记痛苦,

    >而是教会他们在痛中依然选择相望。”

    他fold起纸页,放入怀中,转身走回灯火通明的医蛊堂。

    雪仍在落,但大地之下,春意早已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