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河路为新拓疆域,卿可要什么支持?”赵祯问道。
    开疆拓土,这是大周百年国祚的首例。
    作为皇帝,他就是最大的受益者。
    史书之上,都得大书特书一笔。
    说句不夸张的话,借着开疆拓土的事迹,他甚至都能与太宗皇帝比一比功绩。
    如今,涉及疆域治政,稳固疆域的事情。
    但凡不是特别过分,他都能予以支持。
    特别过分,也不是不能支持。
    总之,为了功绩,在所不惜!
    江昭一怔。
    这种直接让臣子开口要“支持”的话,从皇帝口中说出来,实属少见。
    “单独赐予恩科名额。”
    江昭不假思索,说出了要求。
    “熙河路几乎没有汉人,要想稳固疆土,除了汉化吐蕃人,还得让一些汉人移居过去。”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得让读书人过去。若非给予一定的科考名额,断然是留不住读书人。”
    这个时代,读书人都是精英。
    要想聚集百姓,保障人口不流失,唯有通过“读书”这个诱惑。
    稳固边疆,人口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目前,熙河路绝大部分都是吐蕃、西夏百姓。
    要想让百姓从陕西路、河东路等移居熙河路,就得搞“教育资源”优越那一套。
    边疆苦寒,但也意味着竞争压力不大。
    要是有固定的科考名额,这就是大大的优点。
    一些实力不行的举子,为了一线考上进士的希望,自然会拖家带口,移居熙河路。
    而这些举子,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资源。
    慢慢的,熙河路也就可以发展起来。
    “大概要多少?”赵祯沉吟,出声问道。
    恩科名额,这事说起来挺让人出乎意料。
    不过,其实可以接受。
    相比起春闱,单独恩赐进士名额,并不影响其它路举子们的竞争。
    当然,要是有举子不服,自可移居边疆。
    “二十。”江昭给了个中肯的数字。
    一次春闱,取三四百位进士,合十三路。
    一路取士平均是三十左右。
    二十,这个数字在平均线以下。
    “可。”赵祯点头。
    一定的政策支持,非常必要。
    “臣要裁撤冗兵,精简军制。”
    江昭解释道:“边疆开拓,恰逢无人种田。一些老弱病残的士卒,适当赏赐田地,裁撤军籍。”
    “亦可。”赵祯点头。
    冗兵,一向都是军伍存在的大问题。
    历年军费,开支都不小。
    不过,裁军得有理由。
    士卒裁撤,怎么着也得给点补偿,并适当安顿生产事宜。
    否则,裁撤的士卒太多,聚在一起,万一出了个点子王,就可能导致叛乱。
    熙河路地广人稀,赏赐土地,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这是好事!
    “臣要适当调动一些新科进士,维持边疆政局运转。”
    熙河七州,一州起码五六个县,也即三四十个县。
    要是算上配套的小官、小吏,起码得奔一千以上。
    这样数目的官员,都得进士、举子去填。
    “可。”赵祯点了点头。
    新拓疆域,一切都得重新建立,该有的支持,肯定得给到位。
    “暂时就这些。”江昭恭声道。
    其实,除了这些,还有一些隐性的支持。
    一如人事调整、司衙调整等事宜。
    不过,这都是默认的支持,无需说出来。
    “卿不负朕,朕亦不负卿。”赵祯缓缓点头,拍了拍意气风发的青年。
    “臣惶恐。”江昭一惊,连忙下拜。
    就在这时,司礼掌印太监通报道:“陛下,几位公子求见。”
    公子?
    江昭抬了抬眉头。
    公子,这一称呼,放眼外界无疑是相当普遍。
    但,让内官都称呼“公子”的人,怕也唯有几位宗室的子嗣。
    也即,好圣孙!
    赵祯摆了摆手,示意江昭起身。
    他老了!
    近些年,他可以清晰从察觉到自己的精力越来越差。
    要是不出意外,江昭就是他简拔的最后一位能臣。
    一般来说,但凡是人,那就都会对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有些许特殊对待。
    “让他们都进来吧!”
    不足十息,走进来五位年轻人。
    兖王之子,赵士翊。
    邕王之子,赵士骞。
    赵宗谔之子,赵仲。
    赵从式之子,赵世程。
    赵宗全之子,赵策英。
    都是妥妥的圣孙一代。
    几人入内,举动拘束,但俨然并不陌生。
    显然,都没少走进御书房。
    内官适时呈上奏疏,让几人传递观望。
    “这位就是朕提及过多次的宣抚使江昭。”赵祯挥了挥手,望向江昭,介绍道。
    几人心头一凛,连忙行礼。
    开疆拓土,这是妥妥的传世名臣。
    其实,几人都见过江昭。
    彼时,宗室入京,就是江昭负责接待。
    礼貌、热情,客气。
    作为秘密立储法的提出者,几人俨然是知道江昭这么一个人。
    不过,因是在御书房,却是不敢擅自打招呼。
    几人行礼,江昭也连忙持手回礼。
    这几人,都有可能是将来的皇帝!
    “边疆一事,关乎国本,尔等,都是嫡长子,日后都有可能是继承江山基业。”几人初步相视,赵祯沉声道:“可有胆量去往边疆,生活一段时日?”
    此言一出,江昭蓦然闪过一丝惊诧。
    就此一句话,他就知道了赵祯说的“卿不负朕,朕亦不负卿”是什么意思。
    对于赵祯而言,江昭开疆拓土,已然是不负皇帝。
    而今,自然是“皇帝不负卿”。
    赵祯说几位公子都可能继承江山基业,对于几个公子而言,自是父辈登基,嫡长子立为皇太子,从而继承江山。
    殊不知,“好圣孙”理论一出,赵祯干脆就没想过立皇太子。
    皇太孙,就是新帝!
    一旦几位继承人都去了边疆,但凡他处理好关系。
    无论谁登基,都与他相熟。
    江昭微低着头。
    这可以算是他提出秘密立储法与好圣孙说法的版本福利。
    几人齐齐点头。
    不管心里怎么想的,皇帝已经发话,肯定没有缓和的余地。
    “江卿。”
    赵祯重重的望向一手简拔起来的年轻人:“这几位宗室,任意给个七八品的官职,锻炼一二。”
    赵祯转身望向几位“好圣孙”,说道:“尔等入了边疆,一月书信一封入京,说一说都干了些什么,有什么体悟。”
    “江卿一季书写一份,私下呈递。”赵祯补充道。
    “臣惶恐。”江昭连忙一拜。
    这副架势,俨然是要让他考察几位宗室子。
    这……这还能怎么考察?
    当然,仅是片刻,江昭心中就有了些许想法。
    首先,肯定都得夸,根据不同人的性格,从不同方面夸。
    不过,夸人也是一门本事。
    一方面,要夸人。
    一方面,也要体悟圣意,让官家能根据夸赞的话语,挑出满意的继承人。
    几位宗室子面面相觑。
    不过,都有一个直觉。
    这事,估摸着关乎父辈的立储事宜。
    否则,断然不必大费周折。
    万万得好生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