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钢铁巨兽
地球联合舰队在成立之初,为了防止出现叛逃行为,以及其他不稳定的行为,明确规定除非执行任务,否则战舰只能储备十分之一的燃料维持运转。
即便是执行任务,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补充相应的燃料,决不能过多补充。
其目的,当然是为了限制战舰。
你战舰性能再厉害,没有燃料,也就是个铁棺材而已。
当第六任总统宣布联合舰队恒星级战舰尽出,在星空中列阵迎接水滴时,章北海就知道人类文明要完了。
他必须逃!
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给人类文明保留火种。
他不知道水滴的性能,但知道在绝对的科技代差前,再多的战舰也都只有送死的份。
他先前还在忧虑,该如何得到足够的补给。
万一真的不行,那他也只能将其他战舰上的燃料等物资集中到三艘战舰上了,以便逃亡的战舰能够进行星际航行。
只是这麽做,暴露了可能性极大。
却没有想到,杨学斌直接送了他一份大礼。
木星。
亚洲舰队分舰基地。
分舰基地是个庞大的钢铁巨兽,呈圆球型,通过自转获得重力,一个个泊位遍布球体,远远望去就像是一个大型的蜂巢。
大大小小拥有四百个泊位,停靠着百艘恒星级战舰,以及其他大大小小两百多艘各种型号和功能的飞船。
分舰基地直径超过了三十公里,是个名副其实的庞然大物,比许多木星的卫星还要大。
但在木星背景下,这也就是个小不点。
基地中央,指挥中心。
章北海蓦然睁开了眼睛,望着窗外占据了整个视野的木星出神。
许久,他站了起来,走出指挥中心,驾驶着小型太空飞船巡视着基地,目光留恋地在一艘艘战舰上掠过。
这些战舰都是刚服役不久的,可惜马上就要化为太空废铁了。
他很想将这些战舰全部带走。
但可惜不现实。
一来动作太大,很容易被人发现。
二来他虽然是分舰舰队司令,但一旦他决定叛逃,绝对会有很多人拒绝执行命令。
他能有把握带走的,仅有三艘恒星级战舰。
其中一艘是他的座舰,另外两艘从舰长到基层军官,全部都是他近百年来精挑细选的,不仅对他忠心耿耿,而且都是失败主义者。
实际上如果可以,他还可以找到更多的失败主义者。
只是为了隐秘,他没有那麽做。
三艘战舰刚刚好。
巡视一圈基地,章北海调转方向,朝银河集团的大型补给站飞去。
大型补给站位于木卫十上,这是个直径36公里左右的小卫星,其上不仅建有大量的仓库,还有严密的防御体系。
「警告!警告!」
「您已进入了警戒区域,请出示权限秘钥,否则请尽快离开。」
「若执意进入五百里内,我们将予以打击。」
这时,警告声在脑海中响起。
章北海不慌不忙地出示权限秘钥,声音又再次响起,不过这边变得清脆悦耳了:「确认为最高权限,予以放心。尊敬的章北海先生,欢迎来到银河集团木星补给站,您拥有动用补给站所有物资的权限。」
章北海说道:「调出补给站所有物资清单。」
「好的,章北海先生。「
随着声音响起,章北海的生物计算机就接收到了一段信息,他将之调了出来,正式补给站的物资清单。
嘶嘶!
一眼扫完清单,章北海忍不住眼神一凝,随后就是惊喜。
他发现这个补给站中不仅有战舰所需要的各种补给,如燃料丶零部件丶小型可控核聚变发动机丶各种仪器设备丶高精度自动化工具机等等,以及舰员所需的各种生活物资。
竟然还有大量的人造子宫丶受精卵库丶种子库等等。
如果全部带走,不仅足够三艘战舰前往NH558J2恒星,各种物资还能够让他们快速建立初步的工业体系,以及恢复人口,重建人类文明。
NH558J2恒星距离太阳系约十八光年,它带有两颗行星,都是类似于木星的气液态行星,不适合人类生存,但可以为飞船补充核聚变燃料。
同时距离NH558J2恒星约1.5光年外,还有颗带有行星的恒星。
这颗恒星将是重点考察对象。
如果依旧没有适合人居住的行星,在补充了足够的燃料后,他们可以前往更远的星系。
惊喜过后,章北海就是震惊。
他知道,这补给站的物资,尤其是人造子宫丶受精卵库丶种子库等等,绝对是杨学斌专门为他准备的。
极有可能是三十年前就开始准备了。
因为三十年前,他正式上任亚洲舰队木星分舰队司令。
「他果然知道我所想。」
章北海不由想到,百年前在常伟思办公室第一次见到杨学斌的场景。
似乎在那个时候,杨学斌就知道了他的想法。
章北海不由沉思。
杨学斌究竞是胜利主义者,还是失败主义者?
如果是前者,对方就算不告发他,也不应该专门为他准备这些物资啊。
可如果是后者,对方自己为什麽不逃?
相比于他,杨学斌想要逃亡实在是太简单了。
对方可是银河集团的董事长,掌握着数百万亿的财富,以及三大独立的舰队基地。
从柯伊伯带逃亡,地球联合舰队根本没法拦截和追击。
他自然不知道,杨学斌选择帮他,看似多此一举,实则只是为人类文明多增加一个保险,多增加一点容错率。
小说终究是小说,现实就是现实。
什麽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万一他失败了,也能为人类文明保留一份火种,不会因为资源匮乏,而导致黑暗战役的发生,让数艘战舰间发生拼。
如果他成功了,自然皆大欢喜。
0
与此同时。
地球。
地球联邦政府,新闻大厅。
第六任总统高调的召开新闻发布会,仅仅三个小时,常驻纽约的各区记者就纷纷赶来了。
从技术条件来说,现在已经不需要摄像机了,因为眼睛就是最好的摄像机,但记者们还是保留着带摄像机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