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给诸葛亮武力值拉满后他变得纯莽 > 第389章 他们不卷,我们就帮他们卷!

第389章 他们不卷,我们就帮他们卷!

    第三百八十九章

    徐坤点了点头,诸葛亮说的是对的。

    如果只是光识得字,实际上还当不好基层的官吏。

    一项好的政策,交给他们,不仅不会执行顺利,甚至很可能走形变样。

    徐坤接着说道:

    “所以我们在教这群老兵识字的过程中,还要负责教他们如何执行接下来的政策。”

    “并且每一次下发政策,这群老兵都要赶到附近的郡县开学学习,学习如何把政策落实下去,确保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不走形,不变样。”

    “这群老兵不用的问题,我也考虑过。”

    “我选择从世家入手,老兵们负责打好底子,渐渐让世家培养出来的人才参与其中。”

    诸葛亮没懂徐坤的话,于是问道:

    “子厚,这不是还没有摆脱世家对基层的控制吗?”

    “再说一些基层小吏的位置,世家们不会看得上的。”

    徐坤笑了笑:

    “孔明,且听我把话说完。”

    “世家子弟,不得在家乡为吏,比如荆州的世家子弟,将会派往凉州当吏,这样就避免了世家子弟在家乡包庇自己的族人。”

    “而且这还有一点好处,就是我们能渐渐的把一些大家族拆散,这些世家大族同姓之人聚在一起才是世家大族,分散各地成为一个个的小家,这世家也无从谈起。”

    “这样我们既用了世家培养出来的人才,又摆脱了世家的控制。”

    “至于基层小吏看不上,我们可以直接宣布,今后太守州牧一级的地方长官,必须要在乡村有当吏的经验。”

    “这样这群世家子弟为了将来能当大官,定会愿意下到村子里当村长。”

    “而且我的办法还有一个,可以让全天下的世家子弟都为我所用。”

    诸葛亮摇着羽扇,怀疑的看着徐坤:

    “你不会是挨家去扛石狮子恐吓他们吧?”

    徐坤无语:

    “诸葛亮!你大爷的!你当我只会蛮力不成?”

    “我的办法叫科举!”

    “是一种全新你没体验过的全新玩法。”

    “我们每年进行一次考试,成绩优秀者录入,成绩差者淘汰,录入者根据成绩不同,下方的村庄,郡县也不同。”

    “比如第一名,直接进入你诸葛亮麾下,当一名书吏。”

    “比如第十名,在江夏太守手下当一名书吏。”

    “再比如第三十名,在成都附近的村庄当一个村长,以此类推。”

    “成绩越好的,离权力中心越近,上升空间就越高,成绩越差的,离权力中心越远,上升空间就狭小。”

    “长此以往,进入庙堂的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尖,地方上也得到了次一等人才的补充。”

    诸葛亮听到徐坤的想法后,沉思许久,把扇子放在桌子上,缓缓说道:

    “问题的关键你没有说!”

    “谁能考这个试?”

    “倘若只有世家子弟在考,这未必你摆脱世家控制的初衷,可是让全天下的读书人都有机会考试,你直接走到了世家的对立面。”

    “一个简体字,一个科举,子厚,你再强也会死无葬身之地。”

    徐坤笑了笑道:

    “我还不想死,也想有个葬身之地。”

    “听说秦岭附近风水就不错,我以后想埋在那。”

    徐坤突然话锋一转,狡黠的说道:

    “亮亮,这科举制谁能考,我们来定不就行了。”

    诸葛亮反问:

    “什么叫我们来定?”

    徐坤细细解释:

    “各大世家,通过他们的财产情况,来分配他们每年可以参加考试的人数。”

    “比如你妻子黄月英的黄家,家中有田万亩,那么就给黄家十个可以参加考试的名额。”

    “黄家可以让十个家族中的子弟去考,要是有用不完的,也可以把这名额交易给别人。”

    “反正我们给黄家十个名额的推荐位,其余我们不管。”

    “以此类推,每一个世家我们都会至少给一个考试的名额。”

    “这样我们可以短暂的收买这些世家,让他们死心塌地的跟着我们匡扶汉室。”

    诸葛亮眯着眼睛,拿起羽扇轻声说道:

    “但是......你这句话后面应该有个但是吧!”

    徐坤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还是亮亮懂我,我这后面确实还有一个但是。”

    “但是等他们反应过来,就已经晚了!”

    “最开始他们会发现自己家里的子弟都能考上一个基层吏的位置,甚至有的子弟混个几十年,能干到一方州牧。”

    “你猜他们接下来会干嘛?”

    “他们会分析,考多少名会升官更快,怎样才能考的更好。”

    “于是他们会提前在族内搞小考,小考最优秀的前几名才能得到这个名额,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分到更好的位置,升到更高的官。”

    “但是他们渐渐的发现,自己族人选出来的天才,已经连吏都考不上直接落榜。”

    “为了家族里能出一个官吏来,他们只能扩大选材面,从原来的自己儿子孙子们,扩大到自己外孙子,外甥们,乃至于同乡就行。”

    “他们会为了升官,建起一座座私学。”

    “有一个开始内卷起来见到成效后,其余的大家族都会搞这种私学内卷起来。”

    “因为只要他们不搞这种惠及乡里的私学,别说他的家族没有人当官,就是他同乡同村的也没有人当官,渐渐的这个大家族便会没落。”

    “到时候,这些大家族会把全天下都培养成我们的人才。”

    诸葛亮彻底被徐坤的想法镇住了。

    这想法简直是太天才了。

    这样不仅短时间能争取到世家的支持,长远看居然能摆脱世家。

    而且这就是阳谋!

    世家对此一点解法没有。

    不对!

    似乎有一个解法!

    诸葛亮看出问题的关键:

    “假如这些时间全部躺平,逼我们矬子里拔将军,我们该怎么办?”

    徐坤再次露出狡黠的目光:

    “这便需要几条鲶鱼的出现,把这一摊死水给搅浑!”

    “亮亮,咱俩作为司马徽老师的弟子,一人办一间私学,这世家们不会不同意吧?”

    “咱俩作为主公的臂膀,一个人手里有五个考试名额,也很合理,世家们总不会这点面子都不给。”

    “那么咱俩的弟子去当这个鲶鱼不就行了?”

    “他们不卷,我们就帮他们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