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开局自爆:国家带我支援亮剑 > 第171章 希望

第171章 希望

    抗联,是抗战史上最悲壮的传奇!

    他们的斗争,是抗日战争中最艰苦卓绝的篇章!

    在茫茫冰天雪地中,抗联将士们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

    他们没有后方支援,没有盟军策应,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们甚至不知道组织是否还存在,不知道祖国大地是否还在坚持抵抗。

    举目四顾,尽是皑皑白雪与穷凶极恶的敌人,到处都是死路。

    自然环境残酷到令人窒息。零下四十度的极寒中,单是严寒就足以致命。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在这里,冻死人不是一个夸张的形容,而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残酷现实。

    前几年冰雪旅游爆火,全副武装的游客里三层外三层的包裹,也难抵御半小时的刺骨寒风。

    而伟大的抗联战士,日复一日地在这样的环境中战斗,他们衣衫褴褛,食不果腹,却依然坚守着每一寸国土。

    有人会问: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在如此绝境中坚持了整整十四年?

    答案很简单,却又重若千钧——是信仰,是忠诚,是对土地的热爱,是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的铮铮铁骨!

    此刻,指挥部内,老总猛地站起身,三步并作两步冲到通讯设备前,因为激动,声音都微微发颤:“快问他们在哪里,情况怎么样?”

    通讯员的手指在电键上飞快跳动,滴滴答答的电报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老总转身对警卫员下令:“快去请沈先生!”他的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就说我们有抗联的消息了!”

    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毛熊境内,西伯利亚的寒风呼啸着掠过针叶林。

    一座简陋的木屋里,昏黄的灯光从窗户透出,屋内,几名抗联战士围着一台大功率电报机,这台电报机赫然是沈舟带来的那种型号,能通讯几千里的那种。

    杨将军蹲在电报机旁,饱经风霜的脸上尽是期待。

    他身后站着十几名抗联战士,每个人都瘦骨嶙峋,却目光坚毅。屋内静得可怕,只有电报员收报时铅笔在纸上沙沙作响的声音,和屋外偶尔传来的狼嚎。

    “滴滴答、滴滴答答......”电报员的手指微微发抖,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翻译着电文。当最后一个字符译完,他匆匆扫了一眼,激动地将电文递给杨将军:“将军!是组织的消息!”

    杨将军接过电文,借着微弱的灯光,逐字逐句地读了出来:“我军在长治一带经过两次战役和一次破袭战,歼灭鬼子近3万人,全歼鬼子37师团,俘虏鬼子中奖师团长,目前三晋大地鬼子全面退缩,我军已解放晋东大部,正在秣马厉兵,择日进军。”

    “同志们......”他的声音沙哑得不成样子,喉结上下滚动着,“我们的同志,在三晋大地......打胜仗了......大夏亡不了!”

    一名年轻战士抹着眼泪:“我就知道!我就知道组织不会忘记我们!”

    另一个老兵跪在地上,对着祖国方向重重磕了三个头。

    而这句话,像一颗火星,瞬间点燃了整个木屋。

    战士们先是愣住,继而爆发出一阵压抑的欢呼。有人用力拍打着自己的大腿,有人紧紧抱住身边的战友,更多人则是无声地流着泪。

    那个跪在地上的老兵抬起头,满脸的皱纹里嵌着泪痕。

    他颤抖着伸出粗糙的手指,轻轻抚摸着电报纸上的字迹,仿佛在确认这不是幻觉。“是真的......”他喃喃道,“咱们的人,把鬼子打退了......”

    角落里,一个十七八岁的小战士突然放声大哭。

    他参军时才十五岁,跟着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转了三年,从未见过一个完整的县城,更不知道外面的战况。

    此刻他像个孩子一样,不,他本来就是个孩子,抽噎着:“我就知道......咱们不是孤军奋战......”

    杨将军环视着这群瘦骨嶙峋的战友。他们中有人冻掉了脚趾,有人饿得皮包骨头,每个人的脸上都刻着与年龄不符的沧桑。但此刻,这些饱经风霜的眼睛里,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光。

    “八年了......”杨将军轻声说,声音里带着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我们在深山老林里转了八年,有时候连个村子都找不到。最困难的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他的声音哽住了,“不知道大夏还在不在......”

    木屋里安静下来,只有火炉中木柴燃烧的噼啪声。

    战士们不约而同地想起那些最黑暗的日子:零下四十度的严寒里,战友一个接一个冻死在雪地里;断粮时煮皮带充饥,最后连树皮都啃光了;被敌人围追堵截,弹尽粮绝时只能靠刺刀突围

    “但是现在!”杨将军突然提高声音,拳头重重砸在木桌上,“我们知道了!我们的同志在歼灭了鬼子一个师团!俘虏了他们的师团长!”

    他的眼睛亮得惊人,在昏暗的灯光下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同志们,这不是结束,这只是开始!”

    老兵颤巍巍地站起身,挺直了佝偻的腰背:“将军,咱们什么时候打回去?”他的声音虽然嘶哑,却充满了力量。

    “对!打回去!”战士们纷纷喊道,一张张消瘦的脸上写满了坚毅。有人已经开始检查自己的枪支,有人则默默地整理着破旧的军装。

    杨将军的目光扫过每一张面孔,声音沉稳而有力:“先休整,补充给养,然后我们就杀回去!”

    他举起那张电文,“让鬼子们知道,大夏的土地上,永远有不怕死的战士!”

    屋外,西伯利亚的寒风依旧呼啸,卷起地上的积雪拍打在木屋的墙壁上。但在这个简陋的木屋里,战士们的心中,已经点燃了永不熄灭的希望之火。

    他们知道,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在那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上,千千万万的同胞正在并肩战斗。

    杨将军深吸一口气,平复情绪后立即下令:“快,给组织回电,报告我们的情况!”

    电报员的手指再次在电键上跳动,将抗联的现状一字一句地发送出去:“已按照组织要求,我军部分同志已转移到毛熊境内暂时休整,得到了给养,不日将返回大夏,继续抗日,请组织放心。”

    与此同时,在大夏的指挥部里,沈舟匆匆赶来时,老总正背着手在指挥部里来回踱步,脚下的军靴在地板上发出急促的声响。

    看到沈舟,老总一把拉住他的胳膊:“沈先生,联系上抗联了!”

    “什么?”沈舟猛地瞪大眼睛,心脏剧烈跳动起来。

    作为抗联的后代,他从小听着抗联的故事长大,对于这支部队,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眼前仿佛浮现出曾祖父讲述的那些冰天雪地里的战斗场景。

    老总兴奋地解释道:“还记得第一次盘尼西林拍卖会吗?我们请毛熊帮忙,运了两台大功率电报机过去。一台给毛熊,另一台委托他们联系并交给抗联。为此我们还付出了一些盘尼西林,算算时间已经两个多月了。”

    沈舟恍然大悟,随即急切地问道:“他们现在在哪里?情况怎么样?”

    “在毛熊境内休整。”老总说着,眉头却皱了起来,“不过杨将军刚刚回电说还有一些同志没过去,他准备补充些给养就回去。”

    “不行!”沈舟脱口而出,声音因为激动而提高了几分,“从下个月开始,鬼子就要对抗联展开大规模围剿!直到明年2月......”

    他说到一半突然停住,脸色变得异常凝重。

    老总敏锐地察觉到沈舟的异常,追问道:“明年2月怎么了?”

    沈舟深吸一口气,压低声音:“根据历史...鬼子这次围剿非常残酷,杨将军他们...损失会很惨重。”他的声音越来越低,最后几乎变成了耳语。

    老总神色凝重地点点头:“我明白你的意思。所以我才劝他们先在苏联整编,度过即将到来的这个冬天再说。”

    “给杨将军发报,”老总转向通讯员,语气坚决,“就说我们情报显示,鬼子马上进行大规模的围剿!”

    几分钟后,通讯员递来最新电文。老总快速浏览后,脸色更加严肃:“杨将军说,还有上千名同志在深山老林里坚持斗争,不能丢下他们。”

    沈舟握紧拳头,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他想起爷爷曾经讲过的抗联故事——零下四十度的严寒,战士们穿着单衣在雪地里行军,冻掉的脚趾,饿得啃树皮的战友......而现在,这些英雄们终于有了一线生机!

    “劝不动的,”沈舟声音低沉,眼神却异常坚定,“杨将军要是不回到前线,就不是杨将军了。”

    他抬起头,眼神坚定,“看来,我要做一些准备了!”

    老总点点头,接着询问:“对了,你刚才说明年2月......”

    沈舟神色黯然,声音沉重:“在原来的历史中,杨将军明年2月会牺牲。但现在不同了,我来了。”

    他转向老总,语气坚定,“老总,你稳住他们,让他们再等一周。等我下次过来,事不宜迟,我现在就回去。”

    老总神色一变,随后重重地拍了拍沈舟的肩膀:“那就拜托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