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这个藩镇过于凶猛 > 第244章 天街踏尽公卿骨

第244章 天街踏尽公卿骨

    天祐四年,正月。

    洛阳的雪还未化尽,坊间的积雪被往来巡逻的梁军士卒踩得又脏又硬,融化的雪水混着泥土,让整座城市都透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湿冷与肮脏。

    空气中弥漫着劣质煤炭燃烧的呛人烟气,以及一丝若有若无的血腥味。

    这血腥味,仿佛已经渗入了城墙的每一块砖石,成为了这座古都洗不掉的底色。

    前唐旧臣,如今的大梁光禄寺少卿魏箴,裹紧了身上并不怎么厚实的官袍,缩着脖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前往皇城的泥泞道路上。

    官袍是新发的,料子粗糙,针脚疏松,远不如前唐时密织的锦缎那般温润贴身。

    这新朝,就像这身官袍,看似光鲜,内里却处处透着草创的简陋与不适。

    他是前唐的进士,半生所学皆是“忠君报国”。

    可如今,君已非君,国已非国。

    他看着街道两旁那些紧闭的门扉,门板上还残留着去年春节贴上的桃符,只是颜色早已褪尽,变得灰败不堪。

    他仿佛能感受到门后一双双惊恐而麻木的眼睛,在黑暗中窥视着这个面目全非的世界。

    就在昨天,他亲眼看到一队巡街的梁军士卒,因为一个卖炊饼的老翁躲闪不及,撞了为首的队正一下,便将那老翁的摊子整个掀翻,滚烫的炭火与面饼撒了一地。

    队正还不解气,一脚将老翁踹倒在地,任由他在泥水里哀嚎,随后带着手下扬长而去,嘴里还骂骂咧咧,嫌老翁的骨头硌脚。

    那队正腰间的环首刀,刀鞘上还刻着一个歪歪扭扭的“朱”字。

    周围的百姓,没有一个敢上前搀扶,甚至不敢多看一眼,生怕那凶神恶煞的目光落到自己身上。

    魏箴当时就站在不远处,他将头埋得更低,攥紧了袖中的拳头,指甲深深嵌入掌心,却连一丝声音都不敢发出。

    他感到一阵彻骨的悲凉与无力。

    这还是那个万国来朝,恢弘大气的神都洛阳吗?

    坊间瓦舍曾夜夜笙歌,曲江池畔曾处处名士风流。

    而今,只剩下野兽在街头咆哮。

    不,这里已经成了一座巨大的兵营,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

    正月十六,朱温于太极殿篡唐称帝,建国号“大梁”,改元“开平”。

    那个曾光耀整个亚洲,号令四海八荒的大唐,在挺过了武周代唐、挺过了安史之乱、也挺过了国都六陷天子九迁之后,终究还是没能挺过这个春天。

    它死了。

    死得无声无息,甚至没有激起太大的波澜。

    禅让大典上,那位年仅十七岁的末代皇帝李柷,在朱温如山岳般沉重的目光逼视下,双手颤抖地捧着传国玉玺,脸色惨白如纸。

    魏箴站在百官的末列,远远地看着,只觉得心脏被人狠狠揪住。

    那些须发皆白的前唐老臣,在叩拜新君时,将头深深埋在朝笏之后,肩膀微微耸动,不知是恐惧,还是什么。

    他甚至看到一位相熟的、素来以风骨著称的御史,在叩首时,额头重重地磕在冰冷的金砖上,发出沉闷的响声,再抬起头时。

    已是满面泪痕,混着额角的血迹,状若疯癫。

    可对于洛阳城里的百姓而言,换个皇帝,似乎没什么不同。

    坊门依旧在日落时分轰然关闭,沉重的门闩落下,发出的巨响是这座囚笼里唯一的钟声。

    街上依旧萧条,只是巡街的兵卒换了一身旗号,变得更加凶神恶煞。

    他们看人的眼神,不再是过去官军那种麻木的漠然,而是一种饿狼看到羔羊时的、不加掩饰的贪婪。

    偶尔有喝醉了的梁军老卒,会当街拖走姿色尚可的妇人,在里坊的角落里肆意施暴。

    女人的哭喊和男人的哀求,换来的往往只是更响亮的耳光和更放肆的狂笑。

    “老子们跟着陛下打天下,睡你婆娘是看得起你!”

    这是他们最常说的话。

    无人敢管。

    坊正和里长们躲在家里,把头埋进冰冷的被子里,假装什么都没听见。

    新生的“大梁”,是用刀和血浇筑起来的。

    它的根基,便是这群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骄兵悍将。

    这些人,就是王法。

    魏箴走到皇城门下,抬头看去,城楼上“大唐”的旗帜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绘着猛虎图样的大梁军旗。

    那猛虎张着血盆大口,仿佛要吞噬天地。

    他长长地叹了口气,整理了一下衣冠,随着人流,走进了这座他既熟悉又陌生的宫城。

    或许,当年那个名为黄巢的落魄士子,在长安城写下“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时,李唐的国祚就已经死了。

    只是到了今天,才由朱温亲手填上了最后一抔土。

    开年便有如此天翻地覆的大事,注定这一年平静不了。

    果不其然。

    朱温建元称帝刚过十日,北地草原,契丹八部推选出了新的共主,耶律阿保机。

    耶律阿保机此人,野心勃勃。

    他整合部落、统一文字、改革律法,每一步都走得极为扎实。

    他很清楚,新生的契丹要想崛起,就必须先解决掉身边最大的威胁——幽州节度使,刘仁恭。

    他坐上可汗之位的第一件事,便是遣使南下,前往洛阳觐见朱温。

    他需要朱温这个新生的中原王朝,替他牵制盘踞幽州的刘仁恭。

    如此,他才能腾出手来,去征服北方那些更桀骜不驯的部族。

    比如室韦、奚人,甚至是更远方的鞑靼。

    别看后世的辽国能压着宋朝打,可在这会儿,契丹还没成气候。

    幽州节度使刘仁恭,就足够让他喝一壶的。

    刘仁恭此人,为人残暴,治军却有一套,他手下的幽州军,常年与塞外各族作战,彪悍异常,人称“燕兵”。

    遥辇钦德在世时,多次南下劫掠,结果被刘仁恭率领的幽州铁骑打得哭爹喊娘,甚至一度连塞上草原都被一把大火烧了个干净,最后只能割让五千匹战马求和,才换来草场过冬。

    那场大火,至今仍是契丹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噩梦。

    耶律阿保机显然比前任更聪明。

    他很清楚,想收拾刘仁恭,最好的办法不是自己硬上,而是借刀杀人。

    而朱温,就是那把最锋利的刀。

    这个消息,让刚刚坐上龙椅的朱温,心情好到了极点。

    他也需要一头北方的饿狼,去咬住刘仁恭的后腿,好让自己能空出手来,专心致志地去收拾那个斗了大半辈子的死对头。

    河东,李克用。

    太极殿。

    昔日李唐皇室议政之所,如今已被重新修葺。

    殿内的陈设极尽奢华,但那份沿袭了数百年的雍容与典雅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充满了压迫感的豪奢。

    殿中立柱尽皆包上赤金,地上铺着西域进贡的猩红地毯,巨大的铜兽香炉里,焚烧着最名贵的龙涎香,浓郁的香气却压不住殿内将帅们身上那股浓烈的汗味与煞气。

    朱温身着一身崭新的月白色龙袍,头戴十二旒通天冠,大马金刀地端坐于那张他梦寐以求的龙椅之上。

    自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提出五德终始说之后,便一直大行其道,成为各朝各代的主流。

    隋朝为火德,尚红色。

    唐朝承袭隋朝,火生土,因而为土德,所以尚黄色。

    朱温本来是不信这些,但架不住李振、敬翔以及满朝文武深信不疑,所以登基之后,便定下基调,大梁承袭前唐,土生金,为金德,尚白。

    龙袍的做工极为精细,金线绣出的五爪金龙张牙舞爪,栩栩如生,但穿在他那粗壮魁梧的身躯上,却总透着一股说不出的违和感。

    仿佛是猛虎披上了锦缎,锦缎下的肌肉随时会贲张开裂。

    龙椅冰冷而坚硬,一如他此刻的心。

    他俯瞰着阶下乌压压的文武百官。

    这些人里,有随他从尸山血海杀出来的草莽兄弟,如张归霸、牛存节

    等。

    如今一个个穿上了锦袍,人模狗样地站在武将前列,眼神里是按捺不住的骄横。

    也有前唐留下来的世家大族,如宰相张文蔚、御史大夫薛贻矩,此刻身着朝服,战战兢兢地立于文臣队中,脸色比纸还白。

    他们或敬或畏,或谄媚或恐惧,但无一例外,都得向他叩首。

    这滋味,让他通体舒泰。

    朱温清了清嗓子,威严的声音在空旷的殿宇中激起回响。

    “宣,契丹使节觐见!”

    宦官尖细的唱喏声层层传递下去。

    片刻后,一名髡发左衽、身着皮袍的契丹汉子,在鸿胪寺卿的引领下,大步走入殿中。

    他身材高大,肩宽背阔,古铜色的面容被风霜刻画得棱角分明,一双眼睛如同草原上的鹰,锐利而警惕。

    每一步都走得沉稳有力,厚重的皮靴踩在光滑如镜的金砖上,发出“笃、笃”的闷响。

    面对这满朝文武和高踞龙椅之上的新朝皇帝,没有丝毫的局促与畏惧,反而带着一种审视的目光,扫过梁上的雕龙与阶下的群臣。

    他的目光在那些身穿华服、神情倨傲的梁军将领身上短暂停留,又掠过那些面色苍白、垂首而立的文臣,最后,才定格在龙椅上的朱温身上。

    他没有下跪,只是依着草原的规矩,右手抚胸,微微躬身。

    “契丹国使臣,参见大梁皇帝陛下。”

    “我主新任可汗耶律阿保机,特遣小臣前来,献上战马三百匹,美玉十对,愿与大梁永结兄弟之盟,共安北疆!”

    那使节不卑不亢,嗓门洪亮,汉话说得竟然十分流利,带着一点北地口音,但字正腔圆,显然是下过苦功的。

    三百匹战马,对于刚刚经历连年大战、马匹损耗严重的中原王朝而言,是一份厚礼。

    朱温闻言,发出一阵极其畅快的笑声,笑声在梁柱间回荡,震得殿上所有人的耳膜嗡嗡作响。

    一些胆小的文官甚至被这笑声吓得身子一颤。

    “好!好一个耶律阿保机!是个识时务的俊杰!”

    朱温从龙椅上微微探出身子,龙袍上的金线在烛光下闪闪发光。

    “你回去告诉你家可汗,他的心意,朕领了!”

    “而且,朕不但允了这盟约,还要加封他为‘契丹王’。往后,但凡他有所需,我大梁,就是他最硬的靠山!”

    这话说得豪气干云,天朝上国的气派十足。

    阶下的首席谋主、崇政院使敬翔与另一位心腹李振交换了一个眼神,心照不宣。

    皇帝这手远交近攻,愈发纯熟了。

    一个虚名王爵,便换来一个能在北疆牵制刘仁恭的强援,这笔买卖,血赚。

    更重要的是,此举在政治上意义重大。

    大梁新立,便有四夷来朝,这本身就是对皇权合法性的最好背书。

    打发了心满意足的契丹使节,朱温又象征性地处理了几件无关痛痒的政务,便挥手屏退了多数官员。

    很快,偌大的太极殿内,只剩下以宰相张文蔚、崇政院使敬翔、李振为首的寥寥数名文臣。

    以及葛从周、杨师厚、康怀贞等一众心腹将帅。

    这些人,才是他朱温从黄巢军中一路杀伐,最终夺下这天下的真正班底。

    殿门缓缓关闭,隔绝了外界的一切。

    朱温不紧不慢的脱下了脚上的云龙靴,赤着脚踩在冰冷的金砖上,来回走了两步,似乎这样更能让他感受到脚踏实地的权力感。

    他早年赤贫,即便如今做了皇帝,也改不掉一些草莽习气。

    等到朱温重新坐回龙椅,姿态随意了许多,一只脚甚至盘了起来,那股属于草莽枭雄的本色,再也懒得掩饰。

    他的目光掠过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最后落在墙上那幅巨大的舆图上。那舆图是新画的,上面详细标注了天下各路藩镇的势力范围,犬牙交错,色彩斑斓。

    他的手指,隔空重重地戳在了河东的位置。

    “耶律阿保机派人来,想跟朕结盟。诸位说说,这事儿怎么看?”

    虽然他心里早有了答案,却还是习惯性地问了一句。

    他喜欢看手下这群人为他出谋划策,争先恐后的模样。

    宰相张文蔚,这位前唐的旧臣,如今的新朝新贵,立刻心领神会。

    他知道,这是皇帝给他的机会,让他这个“外人”表忠心。

    他满面红光,第一个出列,躬身道:“陛下圣明,此乃天助大梁。契丹人骁勇,有他们在北面盯着,幽州刘仁恭便不敢乱动。”

    “刘仁恭不动,则河东李克用便失其北面屏障,如断一臂。”

    “我大梁正可趁此良机,整合大军,一举扫平河东,毕其功于一役!”

    “此乃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备!”

    他说话引经据典,四平八稳,既捧了皇帝,又点明了战略,滴水不漏,尽显一个老牌政客的圆滑。

    但张文蔚的话音刚落,一道粗豪的声音便迫不及待地响了起来,带着一丝不耐烦。

    右千牛卫上将军牛存节“噌”地一声出列,他身材高大,满脸虬髯,盔甲下的肌肉贲张,仿佛一头择人而噬的猛兽。

    他性情骄狂,勇冠三军,最烦文官们这套弯弯绕绕。

    “陛下,还商议个什么,张相公说得都对,但太慢了。”

    “咬文嚼字的,听得俺脑仁疼,李鸦儿那独眼龙,末将早就看他不顺眼了!”

    “去年在潞州,若不是他背后捅刀子,刘仁恭那老匹夫的脑袋早被咱们挂在幽州城头了!”

    他拍着胸脯吼道,唾沫星子横飞:“请给末将五万兵马,不,三万就够。末将立下军令状,不出三月,必取太原,将他的人头献于阙下!”

    “什么沙陀铁骑,在末将的龙骧军面前,就是一群土鸡瓦狗!”

    庞师古这番狂言,立刻引得殿内一众武将热血上涌,纷纷附和。

    “庞将军说得对,打他娘的!”

    “末将愿为先锋!”

    “陛下,跟河东打了这么多年,早该做个了断了!”

    朱温看着殿下这群嗷嗷叫的战狼,嘴角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

    他要的就是这股劲,这股不把天下英雄放在眼里的骄狂之气!

    然而,右龙虎军统军葛从周却沉稳得多。

    他此刻脸色有些不自然的苍白,强压着喉间的痒意,没有像庞师古那样跳出来,只是上前一步,声音瓮声瓮气,却字字清晰,如同重锤敲击在每个人的心上。

    “陛下,庞将军勇则勇矣,但河东军战力不可小觑。李克用麾下沙陀铁骑,来去如风,极为悍勇,其麾下义子更是个个能征善战。”

    “尤其是李存勖、李嗣源二人,皆是万人敌。我军当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依末将之见,当先取潞州,将这颗钉子拔掉,稳固根基,再图太原,方为上策。”

    葛从周和牛存节都是朱温麾下最能打的将领,但一个骄狂冒进,一个沉稳持重,此刻的发言,尽显二人本色。

    牛存节听了,不屑地撇了撇嘴,嘟囔了一句“老成持重,打仗哪有不冒风险的”,声音不大,却也足够让葛从周听见。

    葛从周面不改色,连眼皮都没抬一下,仿佛没有听见。

    朱温不置可否,将目光投向了敬翔。

    他最倚重的智囊。

    崇政院使敬翔神色平静,缓步出列,对着朱温深揖一礼。

    “陛下,两位将军所言皆有其理。庞将军言其势,葛将军言其法,二者并不相悖。臣以为,出兵河东,正在此时。”

    他的声音不大,却有一种让人不得不信服的力量。

    “其一,我大梁新立,陛下新登大宝,正需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来慑服天下,巩固国基。环视宇内,李克用自诩唐臣,沿用天祐年号,乃天下头号逆贼,拿他祭旗,最是合适不过。此乃出兵之名。”

    “其二,耶律阿保机来投,幽州刘仁恭自顾不暇,李克用已失北面强援。而南方的淮南杨行密已死,其子杨渥年轻,内部不稳。西边的李茂贞、王建,首鼠两端,不足为虑。我大梁可倾主力而无后顾之忧。此乃天赐良机,机不可失。此乃出兵之时。”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敬翔的目光也移向了地图上的潞州:“去岁兵败,非战之罪,实乃李克用背刺。此仇不报,不但陛下心中意难平,三军将士心中也憋着一口气。”

    “所谓‘哀兵必胜’,若能一战夺回潞州,则全军士气可用,一鼓作气,可定河东,此乃出兵之利。”

    敬翔的话,有理有据,将出兵的政治意义、战略时机和军队士气都分析得明明白白,让原本有些狂热的气氛沉淀了下来。

    李振顺势补充道:“敬学士所言,乃谋国之言。然臣以为,此战不但要胜,更要诛心。”

    “李克用一介沙陀胡人,自诩李唐宗室,不过是沐猴而冠。此战,不但要胜,还要大胜,要将河东打成一片白地,杀得他人头滚滚,杀的他血流成河!”

    “要让天下所有心存侥幸的藩镇都看看,与陛下为敌,是何下场!”

    “臣以为,此战之后,河东之地,当再无沙陀人!”

    这番话,说得殿内寒气大盛,连庞师古这等悍将都觉得后背发凉。

    这张文蔚等一众文臣更是吓得脸色发白,暗自庆幸自己投降得早。

    但朱温却听得极为受用,他猛地一拍龙椅扶手,发出“砰”的一声巨响。

    “说得好!”

    他缓缓起身,赤着脚走到舆图前,高大的身影投下一片巨大的阴影,将整个河东之地都笼罩其中。

    他的声音骤然转冷,那股压抑已久的恨意从骨子里渗出。

    “朕这一生,最恨的便是那独眼龙。”

    “去岁在幽州,眼看就要成了,却被李鸦儿这独眼龙给搅了局!朕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

    他的拳头,重重地砸在舆图上“潞州”的位置!

    “此仇不报,朕睡不安寝,食不甘味!”

    “朕刚登基,顺天应人。这新朝,需要一场大胜来告诉天下人,谁才是天命所归!”

    朱温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字字铿锵。

    “扫平河东,活捉李克用,就是最好的祭旗之物!”

    “此战,朕要让天下人都睁大眼睛看看,这中原,到底谁说了算!”

    这番话,让殿内所有将领的血都彻底烧了起来,纷纷跪地请命。

    “陛下!末将愿为前驱,为陛下踏平潞州城!”

    “陛下,末将请战!”

    朱温看着麾下这群饿狼般的骄兵悍将,胸中的豪情被彻底引爆。

    他大手一挥,声如雷震。

    “都给朕起来!”

    他的目光扫过众人,开始点将。

    牛存节、张归霸三兄弟等人个个昂首挺胸,眼中满是期待。

    然而,朱温的心中,却在权衡着另外两个名字。

    葛从周,杨师厚。

    此二人,一奇一正,一如风火,一如山林,乃是他麾下最强的两员大将,也是他能扫平中原,压着李克用打了这么多年的最大底气。

    朱温的目光,下意识地飘向了葛从周。

    葛从周依旧静静地站在那里,面色沉稳,但朱温却能从他那微微有些苍白的嘴唇和偶尔抑制不住的低咳中,看出他身体的外强中干。

    用不了。

    朱温的眼神黯淡了一下。

    当初在镇州城下,葛从周为救自己,胸口中了一箭,虽保住了性命,却落下了病根。

    这些年南征北战,旧伤反复,早已掏空了这员猛将的身体。

    去岁冬日又染了风寒,如今卧病在床,每日汤药不断,能站在这里议事,已是强撑。

    朱温心中闪过一丝惋惜,随即又被帝王的冷酷所取代。

    用不了的刀,便是废铁。

    他的目光,又落在了另一人身上。

    右金吾卫上将军,杨师厚。

    杨师厚身材魁梧,面容方正,站在那里,便如同一座无法撼动的山岳。

    他没有像牛存节那样咋咋呼呼,也没有像葛从周那样出言献策,只是静静地听着,眼神深邃,让人看不透他在想什么。

    朱温看着他,眼神变得复杂起来。

    杨师厚,他有些不敢用了。

    杨师厚正值壮年,军中威望如日中天,且功劳实在太大。

    去岁他率兵横扫魏博,平定百年骄藩,其功绩已经有些封无可封的味道了。

    魏博是什么地方?

    自安史之乱以来,便桀骜不驯,连唐朝中央最鼎盛时都无可奈何,尽管去岁近半牙兵被他用计调到幽州,又有罗绍威里应外合,可剩下的牙兵也不可小觑,却被杨师厚短短数月荡平。

    若是此番再让他立下攻取河东的盖世奇功,那该如何封赏?

    封无可封,便只能封王。

    一个手握重兵、功高盖主、又非朱氏宗亲的异姓王……

    朱温的脑海中,不受控制地浮现出汉初韩信、英布的下场。

    他自己便是靠着军功篡位上的台,自然对这种事,比任何人都敏感,比任何人都忌惮。

    他不能容忍,自己的麾下,再出现一个“朱温”。

    如今的他,已不再是梁王、魏王,而是大梁天子,作为皇帝,需要考虑的东西比以往要多太多了。

    平衡!

    朝堂要平衡,派系要平衡,将帅也要平衡。

    在心中权衡了许久,一个名字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左金吾卫上将军,康怀贞。

    康怀贞也是一员宿将,忠心耿耿,用兵虽无甚出彩之处,却也中规中矩,从无大败。

    最重要的是,他为人低调,从不结党,威望和资历,都远不及杨师厚。

    用他,朱温放心。

    打定了主意,朱温不再犹豫,朗声下令。

    “传朕旨意,以左金吾卫上将军康怀贞,为潞州行营招讨使,统兵八万,征召民夫十二万,号二十万大军,即日开赴河阳,夺回潞州!”

    此令一出,殿内瞬间一静。

    牛存节脸上难掩失望之色,张了张嘴,最终还是没敢质疑皇帝的决定。

    张归霸等人也是一脸错愕。

    杨师厚依旧面无表情,只是眼神深处,闪过一丝难以察察的黯然,他缓缓垂下眼帘,将那丝情绪掩盖了下去。

    而被点到名的康怀贞,则是又惊又喜,他完全没想到这个天大的功劳会砸在自己头上!

    他连忙出列,大礼参拜:“臣,领旨!定不负陛下所托,为陛下踏平潞州!”

    朱温满意地点了点头,又补充道:“再命右金吾卫上将军杨师厚,留守东都,总领京城防务,确保大军出征之后,京畿万无一失!”

    将最能打的杨师厚留在京城看家,而让能力平平的康怀贞去啃潞州这块硬骨头。

    帝王,首先要考虑的不是胜利,而是自己的位子是否稳固。

    至于能不能打下潞州……

    八万精锐对阵潞州最多不过三万的守军,优势在我!

    康怀贞再不济,也不至于连这点小事都办不好吧?

    朱温冷笑着,将这件事抛在了脑后。他已经开始想象自己亲临前线,接受康怀贞献上的潞州城,然后大军席卷太原,将李克用那老瞎子像狗一样牵到自己面前的场景了。

    ……

    与此同时。

    千里之外,河东,太原。

    晋王府,前厅。

    与洛阳皇宫的豪奢不同,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朴素而实用。

    没有精美的雕梁画栋,只有粗大的梁柱和磨得发亮的青石地砖。

    墙上挂着刀剑弓弩,角落里摆着沉重的石锁。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草药味和挥之不去的铁锈气息。

    李克用端坐在主位之上,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沟壑纵横,写满了岁月的沧桑。

    那只在战场上被流矢射瞎的左眼,只剩下一个空洞洞的眼眶,被一道狰狞的刀疤贯穿,让他整个人看起来,如同一头受了伤的独眼猛虎。

    虽然疲惫,却依旧凶悍。

    他时不时发出一两声撕心裂肺的咳嗽,每一次咳嗽,都牵动着整个胸膛剧烈起伏,仿佛要将心肺都咳出来一般。

    他少时便随父亲征战,几十年来大大小小的伤,不计其数。

    如今年老体衰,那些潜伏在身体里的暗疾,如同索命的恶鬼,开始疯狂地反噬他这副曾经强悍无比的身躯。

    而在他的下方,则分列着十数名气度不凡的将领。

    为首的,正是他的长子,李存勖。

    他年方二十余岁,面如冠玉,目若朗星,身着一袭白色战袍,腰悬宝剑,整个人如同一柄刚刚出鞘的利剑,锋芒毕露,英气逼人。

    在他身侧,则是李嗣源、李嗣昭、符存审、李存信等一众义子。

    这些人,便是后世演义小说中,名震天下的“十三太保”。

    他们虽然姓氏不同,却情同手足,共同构成了河东集团最坚实的核心。

    李存勖上前一步,声音清朗而沉稳。

    “父亲,安插在洛阳的探子传来密报,耶律阿保机的使节,已于五日前抵达洛阳,并与朱温那逆贼相谈甚欢。朱温当庭册封阿保机为‘契丹王’。”

    “咳……咳咳……”

    听到这个消息,李克用情绪激动,刚刚平复下去的咳嗽再次剧烈地爆发起来。

    他涨红了脸,一手死死按住胸口,另一只手紧紧抓住座椅的扶手,指节因为过度用力而捏得发白。

    “义父!”

    “大帅!”

    见状,众人纷纷围了上来,满脸关切,劝他保重身体。

    李存勖连忙上前,轻轻拍打着父亲的后背,为他顺气。

    过了好半晌,李克用才终于平息了剧烈的咳嗽。

    他摆了摆手,示意自己无碍,接过侍卫递来的热茶,喝了一口,才喘着粗气道。

    “好……好一个耶律阿保机!当初在上党,他与我杀白马、宰乌牛,对天盟誓,结为兄弟。”

    “誓词言犹在耳,他竟转头去舔朱三那逆贼的屁股!”

    他将茶杯重重地顿在案几上,茶水溅出,独眼中迸发出滔天的怒火。

    “果然,这些草原上的蛮夷,畏威而不怀德,没有一个能信得过!”

    他骂耶律阿保机是“蛮夷”,包括李存勖在内的一众义子们,却并未觉得有何不妥,反而纷纷出言附和。

    只因李克用虽是沙陀人,却一直以大唐子民自居,更是因镇压黄巢有功,被僖宗皇帝亲赐国姓“李”,入了李唐宗室的族谱。

    在他心中,自己是忠于李唐的晋王,而朱温,是篡国的逆贼。

    这时,身形瘦小却精悍沉毅的老二李嗣昭上前一步,声音沉稳地问道:“义父,前几日蜀中王建派人送来檄文,言辞恳切,痛斥朱温篡逆之罪,欲联合我等天下忠义之士,共讨国贼。”

    “我们是否可以联合王建、凤翔的李茂贞等人,一同对抗朱梁?”

    他的话音刚落,李存勖便发出一声不屑的冷笑。

    “二哥此言差矣。”

    他转过身,目光锐利如刀。

    “王建此人,早年不过是贩私盐的屠夫,亦是乱臣贼子,只不过有贼心没贼胆罢了。他占据富庶的西川,却不思进取,只想关起门来当土皇帝。”

    “此番上蹿下跳,看似为我大唐奔走呼号,实则不过是想效仿昔日讨董的袁绍,沽名钓誉,当那劳什子的盟主,把我们当枪使罢了。”

    “我等若与此等人为伍,岂不是自降身份?徒乱军心!”

    李克用欣慰地点了点头,独眼中流露出一丝赞许。

    “亚子说得对。”

    “王建此等跳梁小丑,不必理会。这天下,能与朱三掰手腕的,只有我李克用!”

    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李嗣源,上前一步。

    李嗣源在众义子中年纪最长,为人沉稳,谋略过人,在军中威望极高,仅次于李克用。

    他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让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

    “义父,朱温刚刚篡位称帝,根基未稳,急需一场大胜,来稳定民心,巩固帝位。”

    “此番他又与耶律阿保机结盟,幽州刘仁恭自顾不暇,我河东北面再无强援。所以,孩儿以为,朱温近期,必会对潞州用兵。”

    李存勖闻言,立刻表示赞同。

    “大哥所言极是!父亲,我们必须早做准备!”

    他走到厅中的巨大沙盘前,指着潞州的位置,眼神变得无比专注。

    这个沙盘,是李克用命人耗费巨资,依据最精确的舆图和斥候的实地勘察制作而成,河东乃至中原的山川河流、城池关隘,无不毕现。

    “潞州乃我河东门户,北连太原,南扼河洛,其战略地位无可替代,绝不容有失!”

    “我建议,立刻传信给镇守潞州的周德威将军,让他加固城防,坚壁清野,将城外所有村庄的百姓和粮草,尽数迁入城中!”

    “同时,命辽州、沁州的守军,做好随时支援潞州的准备。朱温大军若来,必然会分兵攻打这两处,以作牵制。”

    “只要我们守住潞州,耗尽朱温大军的锐气和粮草,待其师老兵疲,便是我军反击之时!”

    李存勖越说越兴奋,手指在沙盘上快速移动,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李克用的底牌,是沙陀骑兵。

    骑兵来去如风,乃是防守反击的最强利器。

    李克用静静地听着儿子们的分析,看着沙盘前那两个英姿勃发的身影,一个沉稳如山,一个锐气如火,他那双浑浊的独眼中,终于泛起了一丝光彩。

    他知道,自己老了,打不动了。

    这副残破的身躯,或许撑不了多久。

    但河东的未来,还有希望。

    他缓缓地点了点头,声音虽然虚弱,却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威严。

    “就依亚子和嗣源之策,速速去办!”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所有儿子和义子,沉声道。

    “朱温篡唐,人神共愤!我李克用受大唐三朝恩典,此生唯有尽忠报国,死而后已!”

    “传我将令,全军备战!朱温若来,便让他知道,我河东的汉子,没有一个是孬种!”

    “是!”

    满堂将领,齐声应诺,声震屋瓦。

    一股惨烈而决绝的气势,在这座朴素的王府中,悄然凝聚。

    一场决定天下未来走向的大战,已然箭在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