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野心勃勃的草包(第1/2页)
坦白是不敢的,人还是要留的,他没话找话道:“之前我们关于太后的猜测,你还记得吗?”
“记得啊,怎么在这个时候提起太后?”
宋鸢狐疑道:“我听海棠说太后身体不适,连夜来召我进宫,她怎么样了,应该不是我的缘故吧,我给她调的可是最好的药……”
“是赤游风。”
裴照寒也觉得这件事特别巧合,“宋白兰很早以前就感染了赤游风,她为了接近太后,成为真正的突厥公主,隐瞒了病情,将赤游风传染给了太后。”
宋鸢表情有一瞬的呆滞,“不是你等等,宋白兰为了成为突厥公主,隐瞒病情,可大秦的太后如何能让她当上突厥的公主?”
“因为太后、宋白兰都是突厥王室与大秦女奴的产物。”
看到霍渠和商牧野、宋白兰的口供也已经有些时间了,裴照寒想起来依旧觉得震惊。
“前朝末年,中原群雄逐鹿,老突厥王有心问鼎中原,却苦于力量不足,便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细作,让他们蛰伏到当时的几大枭雄身边。
当时因为战乱,妻离子散,骨肉分离是常有的事情,很多人都是凭着一些信物与亲人相认的。
太后抓住了这个漏洞,冒充了当时陆家二娘,本只是碰一碰运气,想蛰伏在老丞相身边,没有想到她回来不过三年,孝懿仁皇后便难产而亡,太后便理所当然地进宫当了继后,直至今日。”
宋鸢懵了,“可是,我幼时在北境也见过突厥人,突厥人的相貌与我大秦人截然不同,你说太后和宋白兰是乾安余孽我是完全不怀疑的,但你说她们是突厥人,我怎么那么不信呢?”
太后和宋白兰能在各自的圈层里突出,相貌自然是不差的,但她们的的确确是大秦人的长相……
裴照寒被宋鸢眼中过于真实的疑惑给逗笑了,“因为她们的母亲是大秦被抓过去的女奴,而且被培养为细作的人从一开始就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既然要让她们潜伏到大秦来,当然不可能挑那种相貌上有着明显突厥特征的人啊?”
宋鸢依旧震惊,但想想裴照寒即便是大秦权倾朝野的十三皇叔也不会拿当朝太后来开玩笑,“所以,你是想告诉我,太后接二连三的包庇宋白兰,是因为宋白兰也是突厥细作,而且,和太后一样,都有着突厥王室的血脉?”
裴照寒不置可否,“宋白兰进入大秦的时间更早,连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但她的性格你也清楚,有人告诉她,她身上流有突厥王室的血,只要做一些事情就可以成为突厥公主,而且这个身份还可以光明正大的恶心你,你觉得她会拒绝吗?”
那当然是不会的,宋白兰目前的处境已经证明她接受了太后的招安。
“你现在跟我说这个,可是锦衣卫已经掌握了太后和宋白兰是突厥细作的实质性证据,准备要对太后和宋白兰下手了?”
有商牧野这个处处犯错,却始终无人动他的先例在,宋鸢对于锦衣卫有没有拿到太后和宋白兰罪证其实没什么兴趣,她只想知道,到底有没有能动一动这些踩着大秦律法的底线肆意妄为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65章野心勃勃的草包(第2/2页)
好在这一次裴照寒没让她失望,“太后身份特殊,堂堂太后,居然被人冒充了三十多年才发现,传出去有损皇家威严,陛下已经决定,借此番赤游风,让太后就此薨逝,宋白兰作为将病染给太后的祸首处斩。
不过我与你说这些,是因为商牧野。”
想到宋鸢字字泣血的遗书中写到商牧野对她的威胁逼迫,裴照寒用一种近乎帮忙泄愤又掺杂着不明情绪的口吻道:“我一直不明白,你背靠长阳府,才貌俱佳,尚未成婚就已经给商牧野提供了无数便利,他为什么冒着得罪长阳府的风险也要娶宋白兰为正妻……”
因为失血过多而病恹恹低着头的宋鸢听到这话不由抬起了头,两世为人,两次背叛,连带一次几乎让她身败名裂的算计,她对商牧野早已经没有丝毫情谊。
但不得不承认,她心底里还是有那么一丝的疑惑和不甘,她想知道,她到底是哪里不如宋白兰,才会让商牧野那么不遗余力地舍她而选择宋白兰。
裴照寒见只有商牧野相关的话题才能赢得她几分关注,忍不住地心头微涩,还是坦言相告,“因为霍渠告诉商牧野,他是乾安王曾孙,只要他跟身为突厥公主的宋白兰联姻,突厥方面就会助力他成为大秦新皇。”
宋鸢的表情扭曲了一下,“如此离谱硌牙的大饼,商牧野就真的咽下去了?”
商牧野不是对朝政一无所知的市井小民,身在永安候府,位列御前侍卫,乾安王谋逆有没有胜算,突厥能不能干预大秦的立储之事他应该很清楚才对,宋鸢有那么一瞬间甚至有点怀疑裴照寒说的商牧野跟她认识的商牧野究竟是不是一个人?
而裴照寒的解释来得很及时,“放在往常,商牧野估计也不会相信如此离谱的条件,但因为太后当面承认了自己是突厥细作,且在那之后就让皇帝提拔了永安侯为户部侍郎,所以他信了。
而且,霍渠很会选择时,他去找商牧野的时正逢商牧野春闱落榜,霍渠告诉他,他有能力、有才华,只是没有遇到能赏识他的人。
你应该知道吧,对于商牧野那种野心勃勃的草包,这种褒奖和皇位的诱惑,那是精准打击,他抗拒不了的。”
宋鸢嗤了一声,“我就说过,若非十年前北境别宫那次意外,商牧野救了我,不然,十个商牧野也配不上我宋鸢,果然,即便有因缘际会,他还是配不上我分毫。”
这话说得霸气,裴照寒最喜欢听宋鸢鄙夷唾弃商牧野了,但是,“你不是自幼都在昭京吗,何时去的北境?”
“你忘了,当年武成王谋逆,发生潭州十日惨案,陛下携朝中大臣北巡潭州,当时我娘已经三年未见外祖父一家,陛下便特许我娘带着我和宋辞赶赴北境与外祖父一家团圆。
那时候永安侯还外放潭州司马,商牧野也随父生活在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