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七零年代:拒娶厂花后我成大国工匠 > 第四十九章 孟大爷的到访

第四十九章 孟大爷的到访

    很快,大家分好工,开始干活。

    翻地组由老王头带队,几把锄头同时下去,黄土翻飞,场面很壮观。

    “老王,这土质真不错。“孟大爷一边挖一边说。

    “是啊,这块地我早就看中了。“老王头用力翻着土,“很能出粮食。“

    “现在好了,要建大棚了。“

    刘明华在地里走来走去,不时蹲下来抓把土看看:“这个土质确实很好,黏性适中,保水保肥能力强。“

    “小刘,这土还用施肥吗?“有人问。

    “当然要施。“刘明华说,“大棚种植对土壤要求很高,必须施足底肥。“

    “施什么肥?“

    “主要是农家肥,就是咱们平时用的猪粪、鸡粪。“刘明华说。

    “那可得不少。“

    “确实不少,这240平方米的地,至少要施两车农家肥。“

    正干着活,付司令晃悠着走过来了。

    “哟,这么多人在干活?“他阴阳怪气地说,“可真够热闹的。“

    村民们都不理他,继续干自己的活。

    “付司令,你是来帮忙的吗?“郑昊问道。

    “帮忙?“付司令冷笑,“我可不干这种瞎折腾的活。“

    “那你来干什么?“

    “我来看看你们怎么糟蹋这块好地。“付司令说,“这么好的地不种粮食,偏要搞什么大棚,简直是暴殄天物。“

    “种菜也是种庄稼。“张知青忍不住说,“而且收益比种粮食高多了。“

    “收益高?“付司令不信,“我看就是浪费钱。“

    “你看着就知道了。“郑昊不想和他争论,“时间会证明一切。“

    付司令在地边站了一会儿,见没人理他,就悻悻地走了。

    “这人就是见不得别人好。“张全蛋摇摇头。

    “别管他,咱们干咱们的。“孟大爷说。

    翻地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十几个人一起干,大片的土地很快就翻了一遍。黄土松软,散发着泥土的清香。

    “昊子,这就翻好了?“有人问。

    “还不够。“刘明华检查了一下,“还要再翻一遍,把土打得更碎一些。“

    “为什么要这么细?“

    “大棚种菜和露天种菜不一样。“刘明华解释道,“土壤必须非常疏松,根系才能发达。“

    “那就再翻一遍。“老王头撸起袖子,“干就完了。“

    第二遍翻地更仔细,不仅要把土打碎,还要把遗漏的草根、石头都挑出来。

    这时,整平组也开始工作了。他们用耙子把翻好的土整平,确保地面没有坑坑洼洼。

    “这个平整度要求很高。“刘明华拿着水平仪测量,“高低差不能超过5公分。“

    “这么严格?“

    “必须严格。“刘明华说,“地面不平容易积水。“

    整平工作很考验技术,需要反复测量、调整。郑昊的三个哥哥都参与了这项工作,干得很认真。

    “老四,这里还高了点。“大哥郑建国指着一个地方。

    “我来铲平。“二哥郑建军拿着铁锹过去。

    “这边好像低了。“三哥郑国庆也在仔细检查。

    兄弟几个配合默契,整平工作进展很快。

    挖排水沟的工作由孟大爷负责。他虽然年纪大了,但是经验丰富,知道怎么挖沟最有效。

    “排水沟要挖在地块的四周。“孟大爷一边挖一边讲解,“东西两头要深一些,水才能流出去。“

    “沟要多深?“

    “30公分就够了。“孟大爷用铁锹比划着,“太深了没必要,太浅了排不出水。“

    “还要有坡度。“刘明华补充道,“从北向南,略微倾斜,这样水能自然流走。“

    “明白了。“

    挖沟的工作比较累,需要很大力气。几个年轻的村民轮流上,干得热火朝天。

    中午时分,母亲李秀花和其他村里的大婶一起来给送饭。

    “大们辛苦了!“母亲大声喊道,“先歇会,吃点东西。“

    小妹郑丽在人群中跑来跑去,给大家倒水,可爱极了。

    “小丽真懂事。“孟大爷夸奖道。

    “四哥,这里要建的大棚是什么样子的?“小妹好奇地问。

    “就像一个长长的房子,但是是透明的。“郑昊用手比划着,“里面可以种菜。“

    “透明的房子?“小妹眼睛亮亮的,“那不是很好看?“

    “是啊,很好看。“

    “我想快点看到。“

    “很快就能看到了。“

    休息了半个小时,大家又开始干活。下午的任务是施肥和最后的平整。

    村里的几辆牛车拉来了农家肥,一车一车地倒在地里。

    “这肥料可真足。“刘明华看着堆成小山的农家肥,“这样的底肥,保证蔬菜长得好。“

    “昊子,这些肥料要怎么施?“

    “均匀撒开,然后翻入土中。“郑昊说,“不能有堆积,要分布均匀。“

    施肥工作很费体力,但是大家干得很起劲。看着黑色的牛粪和黄色的土壤混合在一起,每个人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这土现在真肥。“张木匠抓起一把土闻了闻,“保证什么菜都能长好。“

    “就是,这么好的土,不种出好菜都对不起它。“

    傍晚时分,所有的准备工作终于完成了。240平方米的地块,经过一天的努力,变得平整肥沃,四周的排水沟也挖好了。

    “大功告成!“郑昊看着眼前的工作成果,心里很满足。

    “明后天材料一到,就可以开始建大棚了。“刘明华也很高兴。

    太阳渐渐西斜,村民们三三两两地散去,都在兴奋地讨论着明天的工作。

    回到家里,一家人围坐在炕上,继续讨论着大棚建设的事情。

    “昊子,这个大棚建起来要多长时间?“母亲李秀花问。

    “如果顺利的话,一个星期就能建好。“郑昊说,“主要是搭架子和铺塑料膜,技术含量不算太高。“

    “那什么时候能种菜?“小妹郑丽好奇地问。

    “建好以后马上就能种。“郑昊摸摸妹妹的头,“到时候四哥带你去看。“

    “好!我要看冬天长出来的菜!“小妹高兴地拍手。

    “明华,在我们这里住得还习惯吗?“母亲关心地问。

    “挺好的,谢谢大婶关心。“刘明华谦虚地说,“村名非常热情,比城里舒服。“

    “那就好。“母亲笑着说,“有什么需要尽管说。“

    正聊着,院子里传来脚步声,接着有人敲门。

    “谁啊?“父亲问道。

    “是我,老孟。“门外传来孟大爷的声音。

    父亲开门一看,是村里的老农孟大爷,手里还提着一壶酒。

    “孟叔,这么晚了,什么事?“父亲赶紧让他进屋。

    “没什么大事,就是想和昊子聊聊。“孟大爷进屋后,把酒放在桌上,“这是我自己酿的高粱酒,给刘...尝尝。“

    “叫我小刘就行。“刘明华赶紧起身。“孟大爷太客气了。“

    “不客气,不客气。“孟大爷摆摆手,“昊子,我有个想法想和你说说。“

    “您说。“郑昊恭敬地说。

    “我种了一辈子地,对土地还是有些了解的。“孟大爷坐下来,“你们选的那块地确实不错,但是有个问题。“

    “什么问题?“郑昊赶紧问。

    “那地方虽然地势高,但是冬天风大。“孟大爷说,“你们的大棚要是不防风,可能会被吹坏。“

    “这个我们考虑过。“刘明华说,“大棚的结构设计就考虑了防风问题。“

    “你们既然考虑到了就好。“孟大爷喝了口酒,“我虽然不懂你们的新技术,但是种地的基本道理还是明白的。“

    “您说得对,有空我们还应该多向你学习。“刘明华依然谦虚回应。

    聊了一会儿,孟大爷起身告辞:“不早了,我就不多待了。明天还要早起干活呢。“

    “孟叔慢走。“郑昊送他到门口。

    “昊子,你这个大棚要是成功了,咱们村可就出名了。“孟大爷拍拍郑昊的肩膀,“我们这些老家伙虽然帮不上什么忙,但是心里都支持你。“

    “谢谢您,有您们的支持,我心里就有底了。“

    “明天就要开始了。“刘明华看着手里的规划图,“希望一切顺利。“

    “会顺利的。“郑昊坚定地说,“这个大棚一定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