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七零年代:拒娶厂花后我成大国工匠 > 第三百二十七章 天文数字

第三百二十七章 天文数字

    确实,在这个年代,十二万块是个天文数字。一般工人一个月挣三十来块,十二万够四百个工人干一个月的。

    “不过,“郑建军继续说,“下个月开始成本会增加。“

    “为什么?“郑昊问。

    “一是原材料又涨价了,二是咱们答应给工人涨工资。“

    确实,郑昊之前承诺过,厂子效益好了,要给工人们涨工资。

    “涨多少?“

    “按原计划,学徒工涨到四十五块,正式工涨到六十块,技术好的涨到八十块。“

    “那就按计划执行。“郑昊决定,“工人们跟着咱们干活,不能亏待他们。“

    消息传开后,整个厂子都沸腾了。

    “真的要涨工资?涨多少?“

    “学徒工涨五块,正式工涨五块,技术工涨十块!“

    “太好了!我现在一个月能拿六十块了!“

    工人们高兴得像过年一样。在那个年代,涨五块钱工资可是个大事。

    “郑厂长真是好人,有钱不忘工人。“

    “跟着这样的老板干活,有奔头。“

    “我们得更加努力工作,报答郑厂长的恩情。“

    工人们的积极性更高了,干活更卖力了。

    与此同时,各种荣誉也接踵而来。

    “郑老板,好消息!“老王头跑进办公室,“省里要给咱们发奖了!“

    “什么奖?“

    “优秀乡镇企业奖,还有一万块奖金呢!“

    “一万块?“郑昊有些意外。

    “可不是嘛,省里说咱们是农村工业化的典型,值得推广。“老王头兴奋地说。

    不光是省里,市里、县里也都给西尧重工发了各种奖状和奖金。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各种荣誉证书。

    “这么多奖,墙上都挂不下了。“张国强开玩笑说。

    “奖多不是目的,“郑昊说,“关键是要名副其实,真正为当地发展做贡献。“

    确实,西尧重工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不光是直接就业,还有间接的带动效应。

    运输队忙了,因为要运原材料和成品。

    餐馆忙了,因为工人们有钱吃饭了。

    商店忙了,因为工人们要买各种生活用品。

    甚至连村里的理发师都忙了,工人们有钱了,都要剃个好头发。

    “昊子真是咱们村的福星,“村民们都这么说,“自从有了这个厂子,咱们村就不一样了。“

    确实不一样了。以前村里的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外村的年轻人都想往这里来。

    “听说西尧重工还要继续扩大?“有人问。

    “肯定的,订单越来越多,不扩大不行。“

    “那还要招工人?“

    “应该会招,不过竞争更激烈了。“

    这天晚上,赵晓兰来到厂里。她很久没来了,看到现在的规模,有些吃惊。

    “昊哥,厂子变化真大,“她感叹,“工人这么多,机器声音这么响。“

    “是啊,发展得比预期快。“郑昊说,“有时候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你应该为自己骄傲,“赵晓兰说,“不光是赚了钱,更重要的是让这么多人有了工作。“

    “我确实很有成就感,“郑昊点头,“但也有压力。“

    “什么压力?“

    “责任越来越重。“郑昊说,“现在八十多个工人,加上他们的家属,就是三四百人指望着这个厂子。如果出什么问题,影响太大了。“

    赵晓兰看着他,心里很心疼。这个男子承担了太多的责任。

    “不会有问题的,“她安慰道,“你这么有能力,又这么负责任,肯定能把厂子办好。“

    “希望如此吧。“郑昊说,“对了,汽车项目的事有进展了。“

    “真的?“赵晓兰来了兴趣。

    “北京汽车厂那边已经派技术员过来了,现在正在商讨具体的合作方案。“

    “那太好了,“赵晓兰高兴地说,“如果汽车项目也成功了,那你就更厉害了。“

    “还早呢,“郑昊谦虚地说,“汽车比拖拉机复杂多了,不是那么容易成功的。“

    “但我相信你一定能成功,“赵晓兰坚定地说,“因为你是郑昊。“

    听到这话,郑昊心里涌起一阵暖流。有她的支持和鼓励,再大的困难他都有信心克服。

    两人在月光下慢慢走着,谈论着工厂的发展,谈论着未来的计划。虽然前路还有很多挑战,但他们都充满了希望。

    汽车项目的进展比预期要快。

    北京汽车厂派来的技术员李师傅已经在西尧重工待了一个星期,对这里的技术实力很认可。

    “小郑,你们的基础比我想象的好,“李师傅对郑昊说,“发动机技术确实很先进,完全可以用来造汽车。“

    “那具体怎么合作呢?“郑昊问。

    “我们可以提供汽车的整体设计图纸和制造工艺,你们负责发动机和部分零件生产。“李师傅说,“产品可以用双方的品牌。“

    “听起来不错,“郑昊点头,“但我有个条件。“

    “什么条件?“

    “我们要学会全套的汽车制造技术,不能只是代工。“郑昊说得很直接。

    李师傅愣了一下,“这个...可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没关系,我们有耐心。“郑昊坚定地说,“我们的目标是掌握核心技术,而不是简单的加工。“

    李师傅想了想,“这样吧,我回去和领导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安排更深入的技术合作。“

    送走了李师傅,郑昊立刻召集了汽车技术小组开会。

    “大家听好了,“他对王家祥等人说,“汽车项目正式启动了。这是咱们厂子的第二个主要产品线。“

    “昊子,咱们真的要造汽车?“王家祥有些兴奋,也有些紧张。

    “对,而且要造好汽车。“郑昊说,“不过先从简单的开始,比如农用三轮车、小货车。“

    “需要多少投入?“张国强关心成本。

    “初期大概需要五十万,主要是技术开发和设备改造。“郑昊算了算,“以咱们现在的盈利能力,完全承受得起。“

    “人员怎么安排?“

    “从现有工人中挑选十个最聪明的,专门组成汽车生产小组。“郑昊说,“另外还要招几个有汽车制造经验的技术工人。“

    “去哪儿招?“

    “北京、上海、长春,那些有汽车厂的城市。“郑昊说,“给高工资,把有经验的师傅挖过来。“

    王师傅有些担心,“昊子,这样做会不会太激进了?咱们拖拉机生意正红火,再搞汽车,会不会分散精力?“

    “不会的。“郑昊解释,“拖拉机生产已经进入正轨,不需要太多精力。而且汽车项目刚开始规模不大,可以慢慢发展。“

    “那市场怎么样?“老张师傅问,“汽车谁来买?“

    “农民买农用车,运输户买货车,单位买面包车。“郑昊说,“市场肯定有,关键是产品要好,价格要合理。“

    大家听了都点头,觉得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