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七零年代:拒娶厂花后我成大国工匠 > 第四百三十五章 坐月子

第四百三十五章 坐月子

    在医院住了三天,赵晓兰就嚷着要回家。

    “医院的饭不好吃。“她说,“我想回家。“

    “可是医生说要住一周。“郑昊说。

    “我身体好着呢,没事。“赵晓兰坚持。

    郑昊拗不过她,只好去找医生商量。

    医生检查了一遍:“产妇恢复得不错,可以出院。但回家要注意,不能受风,不能累着。“

    “知道了,谢谢医生。“

    回到家,李秀花已经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炕上铺着新被褥,屋里生着炉子,暖暖和和的。

    “晓兰,快上炕躺着。“李秀花把女儿扶上炕,“妈给你炖了鸡汤,一会儿就能喝。“

    “谢谢妈。“

    “谢什么,这都是应该的。“李秀花抱过小郑航,“我来照顾孩子,你好好休息。“

    宝儿也凑过来,好奇地看着弟弟。

    “妈妈,这是弟弟吗?“

    “对,这是你弟弟。“赵晓兰笑着说。

    “好小啊。“宝儿伸手想摸,又有些害怕,“他会不会咬我?“

    大家都笑了。

    “不会的,弟弟还小,不会咬人。“郑昊把女儿抱起来,“宝儿以后要当姐姐了,要照顾弟弟。“

    “嗯!“小丫头用力点头。

    坐月子的日子很平淡,但也很温馨。

    郑昊每天早上去厂里转一圈,中午就回家。

    下午陪着赵晓兰说说话,逗逗孩子,晚上再去厂里看看。

    “你就别去厂里了。“赵晓兰说,“我看你每天跑来跑去,也不嫌累。“

    “不累。“郑昊说,“再说了,厂里的事我不看着,心里不踏实。“

    “有陈总工和周工在,你还不放心?“

    “倒不是不放心。“郑昊说,“就是习惯了。“

    赵晓兰笑了:“你就是闲不住。“

    小郑航刚出生的时候,整天就是吃了睡,睡了吃。

    郑昊抱着他,感觉软软的,生怕摔着。

    “你抱孩子的姿势不对。“李秀花在旁边指导,“要托着头,护着腰。“

    “这样?“

    “对,就这样。“

    郑昊笨手笨脚地学着,宝儿在旁边看得直乐。

    “爸爸好笨啊。“

    “你爸爸第一次抱小宝宝,当然笨了。“李秀花说,“当年你出生的时候,你爸也是这样。“

    “真的吗?“宝儿歪着头问。

    “真的。“郑昊说,“爸爸抱你的时候,还不小心把你的头磕到门框上。“

    “哈哈哈!“宝儿笑得前仰后合。

    一家人其乐融融。

    月子里的第十天,小郑航开始认人了。

    看见郑昊就不哭,看见别人就哭。

    “这小子,跟他爸亲。“李秀花说。

    “是吗?“郑昊抱着儿子,心里美滋滋的。

    小家伙的眼睛睁开了,黑黑的,很有神。

    盯着郑昊看的时候,好像能看进人心里。

    “你在看什么?“郑昊轻声问。

    小郑航不会说话,只是“啊啊“地叫着。

    “是在看爸爸吗?“

    “啊......“

    “等你长大了,爸爸带你去看外面的世界。“郑昊说,“带你去看大海,去看火箭升空。“

    赵晓兰在旁边听着,笑了。

    “孩子才这么小,你就跟他说这些,他听得懂吗?“

    “听不懂也要说。“郑昊认真地说,“我想让他从小就知道,世界很大,有很多东西等着他去探索。“

    “你啊。“赵晓兰摇摇头,“总是想得那么远。“

    “不远。“郑昊说,“孩子成长得很快,一眨眼就长大了。“

    他想起前世的那些同事。

    有些人的孩子,从小就立志要当科学家、工程师。

    而有些人的孩子,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区别在哪里?

    在于家庭教育。

    在于父母从小给孩子种下的那颗种子。

    郑昊希望,他的儿子将来能有远大的志向。

    不一定非要跟他一样搞技术,但至少要有追求。

    要知道,这个世界很大,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等着去做。

    月子里的第二十天,李司令派人送来了一份厚礼。

    两箱奶粉,一箱红糖,还有一些婴儿用品。

    “李司令说了,让嫂子好好养身体。“秘书小王说,“等嫂子出了月子,李司令要亲自来看孩子。“

    “替我谢谢李司令。“郑昊说。

    “应该的。“小王说,“对了,李司令还说,郑厂长,您那边的研发项目进展怎么样了?“

    “还在做样机。“郑昊说,“应该快了。“

    “那就好。“小王说,“李司令很关心这个项目,说这是国家的大事。“

    送走了小王,郑昊心里有些沉重。

    李司令的关心,既是鼓励,也是压力。

    数控机床项目,不仅仅是西尧重工的事,也是国家的事。

    不能辜负李司令的期望。

    不能辜负那些支持他的人。

    月子快结束的时候,郑昊去厂里的次数多了起来。

    赵晓兰也理解,她知道丈夫心里挂念着那个项目。

    “你去吧。“她说,“我和孩子都挺好的,有妈照顾着。“

    “那我晚上早点回来。“

    “嗯。“

    郑昊去了研发车间。

    车间里,陈庆山和周工程师正带着学生们忙碌着。

    一台机床的雏形已经搭起来了。

    虽然看起来还很粗糙,但已经有了数控机床的样子。

    “小郑来了。“陈庆山抬起头,“怎么样,孩子还好吧?“

    “挺好的。“郑昊说,“陈总工,这就是咱们的样机?“

    “对。“陈庆山走过来,拍了拍机床,“机械部分基本完成了,现在在装控制系统。“

    “周工那边怎么样?“

    “老周正在调试。“陈庆山说,“不过遇到了点问题。“

    “什么问题?“

    “你去问他吧。“

    郑昊走到电气调试区,周工程师正对着一堆电路板发愁。

    “周工,怎么了?“

    “小郑。“周工程师摘下眼镜,揉了揉眼睛,“伺服电机的响应有延迟,我调了好几天了,还是有零点零五秒的滞后。“

    “零点零五秒?“郑昊皱起眉头,“这个延迟确实有点大。“

    “对。“周工程师说,“这样的话,加工精度会受影响。“

    “是驱动器的问题,还是电机的问题?“

    “应该是驱动器。“周工程师说,“进口电机的响应很快,但国产驱动器跟不上。“

    郑昊想了想。

    这个问题,前世在航天项目中也遇到过。

    解决办法是在软件层面做补偿。

    通过算法预判,提前发出指令,抵消延迟。

    “周工,我有个想法。“郑昊说,“能不能在控制程序里加一个预判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