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轮到陈海峰给他们出难题了。
    招工进厂,不仅仅是将人招进来干活。
    还要涉及一大堆的问题。
    户籍,档案,粮食分配,孩子上学,老人看病,分房问题。
    为什么说国有大厂是个小社会。
    因为从你进厂这一天开始,只要不犯大错误,被厂里开除。
    国有大厂会管你一辈子。
    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全都有厂里负责。
    “赵厂长,马总工,你们可能不知道,我之前是个糊涂蛋,干了好多伤害我妻子,伤害我女儿的事情。”
    “幡然醒悟以后,我只想用余生尽力弥补我的错误。”
    “如果我进了工厂,有了城市户口,就必须和她们分开。”
    “尽管我插队的青山大队离滨城不远,可是她们娘俩,也不是说进城,就能进城的。”
    “农村人没有城市口粮,进城还要介绍信。”
    “我已经错过一次,不想再让她们为我担心。”
    舍不得和王文秀两地分居,只有陈海峰不愿意进厂的原因之一。
    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今年是1977年。
    国家的重心开始全面放在经济建设方面。
    未来十年。
    国有企业,科研单位,部队,都将会迎来忍耐期。
    各家国有大厂。
    不是被外资兼并,就是合并重组,又或者是苦哈哈地熬日子。
    就连国有企业长子。
    国内排名第一的数万人钢铁大厂都朝不保夕。
    滨机厂又能挺多久?
    国有大厂半死不活,科研单位日子更苦。
    当年一句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直观体现了科研人员的苦楚。
    而且进入组织内部,受到的条条框框制约太多。
    单说一个出国,就会面对无数的问题。
    受组织培养多年,陈海峰愿意为国效力。
    更愿意提前打破外国施加在龙国脖颈上的一层层桎梏。
    前提是,要给他发挥的舞台。
    国有厂和科研单位,都必须论资排辈。
    等到陈海峰熬出头,恐怕已经三四十岁了。
    为了孩子,为了妻子。
    陈海峰这一世,准备走一条截然不同的科技之路。
    “唉。”
    马志强长吁短叹。
    听得出来,陈海峰是认真的。
    赵厂长不死心地说道:“陈海峰同志,你就不能做做你妻子的工作吗?”
    “或许日后,有机会给她找一个招工名额。”
    “赵厂长,我给你讲讲我的故事吧。”
    陈海峰既要拒绝,又不能断了滨机厂这条路。
    声音深邃地讲起,王文秀对他的救命之恩。
    王家对他的包容之情。
    “我是“黑五类”子女,我们这类人当年有多不受待见,两位领导应该也有所耳闻。”
    “可以说是人憎狗嫌,走到哪里都是过街老鼠。”
    “受不了插队的苦,我埋天怨地,最后得了一场大病。”
    “如果没有文秀,如今的我,恐怕只剩下一摊白骨。”
    陈海峰略有保留地讲起,他和妻子王文秀如何相知,相爱,最后结婚生子。
    几年里,他没让王文秀过过一天好日子。
    每天无所事事,和一摊烂泥没啥区别。
    为了回城,陈海峰开始王文秀闹。
    铁心要当负心汉。
    之后,王家父子将他狠狠打了一顿。
    昏迷之际,陈海峰梦到了妻女惨死。
    自己一个人愧疚终生。
    醒过来以后,陈海峰发誓要洗心革面。
    永远不和他们分开。
    “没想到,真是没想到,在你身上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
    马志强不无唏嘘地说道:“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陈海峰同志,古人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你能幡然醒悟,我想王文秀同志和你女儿,一定会原谅你的。”
    厂里有不少返城知青,这些人的遭遇大同小异。
    为了回城,可谓是不择手段。
    抛妻弃子更是家常便饭。
    能放弃国有大厂的招工机会,选择陪伴妻女身边。
    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真男人。
    对于陈海峰的婉拒,马志强非但不觉得生气。
    反而更加看好陈海峰。
    “厂长,君子不夺人所爱,况且,他们夫妻经历了这么多的苦难,我想就是搬一座金山过来,陈海峰同志也不会离开妻子和女儿的。”
    马志强说道。
    赵厂长拍了拍陈海峰的胳膊,表达对陈海峰决定的理解。
    “陈海峰同志,我们尊重你的决定,并且我个人十分钦佩,你对你妻子的爱。”
    赵厂长挑起大拇指,由衷地说道:“这年头,负心汉参见,有情郎难找。”
    “我们厂里不少青工,都是最近两年进厂的。”
    “档案上写的一个个都是单身,是不是单身,恐怕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今年夏天。
    一名乡下女人带着三个孩子进城找爹。
    堵在滨机厂大门口,说家乡遭了洪水,乡下活不下去了
    要和男方复婚。
    对方躲在厂里不出来,死活不肯同意。
    赵厂长气得拍桌子骂娘,却也无可奈何。
    “赵厂长,马总工,要是没别的事情,我能不能先告辞。”
    “这两天我就要回去了,走之前,我想和同学聚一聚。”
    陈海峰问道。
    知道陈海峰在当地有同学,马志强默默地点了下头。
    等到陈海峰走后,马志强再次点燃一根烟,苦笑道:“多好的年轻人,怕我们尴尬,主动告辞离开。”
    “谁说不是呢。”
    滨机厂数千工人,年轻人没有两千也有一千,就找不出一个能和陈海峰相提并论的人来。
    陈海峰懂外语,会技术,知道进退。
    简直是打着灯笼都找不着的栋梁。
    人家重情重义,不愿和妻子分开。
    滨机厂再看中他,也不能棒打鸳鸯啊。
    “厂长,我有一个想法。”
    过了一会,马志强忽然来了主意。
    “什么想法?”
    “咱们招他当临时工,怎么样?”
    马志强详细讲着他的办法。
    人才难得,马志强和赵厂长这不愿意放弃陈海峰这个好苗子。
    但也不能强迫他进厂。
    临时工这个身份,正好可以解决问题。
    属于计划外的工人。
    国有工厂急需用人,又缺少足够的招工指标。
    可以对农村户口的人员进行临时招收。
    待遇与工人相同,不属于厂里的正式员工。
    分房,生育补贴什么的都没有。
    而且无法解决户口问题。
    招陈海峰的为滨机厂临时工,平时不用过来上班。
    厂里遇到技术问题,陈海峰随叫随到。
    按照职工工人的标准,给陈海峰开月工资。